藝術市場受到嚴峻考驗之際,藝術家和畫廊,藏家及拍賣公司,產生了一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詭異氣氛,從原本是同一陣線演變到互有微辭,產生危機感及不信任感,身處不景氣的年代,中間有些過程及變化是令人無奈的。
也許在市場停滯之際就是去找出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契機。如果要透徹、一勞永逸的作體質大調整,相信會很痛,但是如果經歷了教訓之後,能夠痛定思痛,那麼痛就會是值得的。我想提出以下四個課題和大家作一些檢討及討論:
藝術家應該在創作上要更加的嚴謹用心
藝術家人生步伐要作調整,唯有沈潛思維後才能爆發出量少而質精的作品,不可以再依襲照舊製造出更多同質同系的量產品,讓自己的品牌面臨無可挽回的危機,力求有扭轉乾坤的後繼創作出現。
畫廊為什麼而存在?存在的功能和價值是什麼?
• 費心盡力培養的旗下明星,能持續多久?下一步怎麼做才能達到預期?
• 檢查庫房目前的有效率及變現性是高還是低?
• 找得出畫廊的不可取代性嗎?
• 怎麼做才能在不景氣之中由淺碟變深碗?
收藏家的購買心態省覺以及自我定位的建立!
有了藏家的支持使得整個藝術生態得以生存下去,在持續有收藏家加入,也有人停止收藏之後,藏家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收藏屬性,認識自己的屬性之後,有助於日後收藏理路的明確規劃。
• 是熱愛藝術長期支持心儀藝術品的藏家嗎?他們是很長時間的擁有作品到被市場挖出來才放手的一群。
• 是中期擁有作品的玩家嗎?在適當的時候或眼界提高了,獲利了就做適當的調整,但是不心急。
• 還是定位在短線,藝術品是投資工具,沒有感情,隨買可以隨賣的買家。
• 還是綜合型,以上皆是呢?
拍賣公司的責任感
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市場很好的時候,拍出了很多大明星,天價品,但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很容易一拍就拍死很多藝術家努力了一生的前途。也許減少一些拍品數量,以利集中推廣。讓藝術家,畫廊,收藏家的藏品不至於永不翻身。雖然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是把責任感放在心中,對全體生態而言,總是比較好的。
藝術圈經常有一些微妙的競合關係,在此刻大家好好的蓄積動能,『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憑藉不同的專業和能力,希望大家可以順利的渡過當前的難關,不管是藝術家,畫廊,收藏家或拍賣公司,都可以在紅海中出線,在藍海中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