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遊走在記憶的邊界 雕塑藝術家Anish Kapoor

Home

遊走在記憶的邊界 雕塑藝術家Anish Kapoor

文字:周銘志

2012 年倫敦奧運會量身打造的大雕塑《安賽樂.米塔爾軌道塔Arcelor Mittal Orbit Tower》 坐落於奧林匹克公園,高達115米,高於英國的國家標誌建築大笨鐘,甚至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還要高出22米,是目前全球最高大的藝術作品。採用了抽象與非對稱的造型,如此不規則的龐然大物如何抵禦萬有引力的重力撕扯,是印裔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最新作品。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的雕塑作品參加了許多國際性大展,並獲得了國際雕塑界的一致好評。1990年他代表英國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獲得了國際評審小組授予的「Premio 2000」大獎,1991年他因卓越的藝術成就而榮獲透納獎(Turner Prize),1992年他的《墜入地獄 Descent into Limbo》成為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的一個亮點。30多年來,卡普爾聲望享譽國際,是當代雕塑非常重要的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從未舉辦過在世藝術家的個展,而卡普爾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藝術家。

 

1954年出生於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印度孟買,父親是印度人而母親是猶太人,他在70年代初期到了倫敦,開始學習藝術,後來就在倫敦工作和生活,多元文化的背景,不但是他創作的動力,也是眾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卡普爾70年代末期回到印度,家鄉的廟宇、信仰與平民文化,都帶給了他強烈的衝擊,也啟發了他創作的契機。 市集小販所販賣的塊狀色料原是用於宗教儀式或女人妝點,鮮艷色彩成為他創作的元素。卡普爾早期的顏料雕塑,他稱為「1000 Names」,運用幾何立體物件,將它們層層裹裹用鮮艷純色所覆蓋,並在周圍留下一圈漸層的光暈,粉末的質地柔和了有稜有角的輪廓,比如他1982年完成的作品《白色的沙,紅色的穀粒,和很多花 White sand, Red millet, Many Flowers》就是這一類型創作的體現。隨後的作品開始更多的運用固體,石頭類雕塑作品上往往有孔徑和腔的體現,往往暗示物質與精神,光與黑暗,肉體和身心,男性和女性等雙重意味。

 

卡普爾稱為「Non-Objects 非物體」的不銹鋼反射雕塑,以反映或扭曲觀眾和周圍環境鏡子的形式出現, 展現他對於精神性空間能量的詮釋,則是他另一個賴以成名的關鍵。比如他著名的《雲之門 Cloud Gate》,自 2004 年起便在芝加哥吸引了千萬人潮,巨型鏡面不鏽鋼雕塑是環景的立體鏡子,重達113公噸,映照著芝加哥的城市景觀、天際線,流動的人們,被暱稱為「豆子 The Bean」。

 

《天鏡 Sky Mirror》是一個直徑為35英尺的凹面鏡懸掛在紐約的洛克斐勒中心,它把城市裡的景觀盡收其中,像是這個城市的一隻眼睛,這是卡普爾在2006年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008年為德國古根漢美術館(Deutsche Guggenheim)展覽創作的另外一件作品《記憶Memory》,是一個大型的橄欖球狀物體在不同的房間以不同的方式出現,房間代表著邊界,而鐵鏽的球體與人的記憶的樣式相符,但觀眾卻無法在一個房間裡看到這個球體的全部,帶領觀者探討記憶是否有邊界的問題。

 

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Svayambh》在梵語裡是自我生成或者自動生成的意思。作品主體是一個1.5米的巨大紅色蠟塊,蠟塊像車廂一樣被安放在一個紅色移動軌道上,這個紅色蠟塊以一種幾乎感覺不到的速度在展間移動,巨大的紅色蠟泥緩慢地一步步推進, 讓拱門的形狀雕塑它,也用它身上的顏料重新型塑拱門。

 

卡普爾以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思考,探討物質和非物質、存在和消逝、空間和非空間等等問題,結合西方藝術的形式和觀念的表達,造就了這位備受矚目的藝術家。

天鏡 Sky Mirror

白色的沙,紅色的穀粒,和很多花

印裔英國藝術家藝術家 Anish Kapoor

向角落射擊 Shooting into the corner

安賽樂.米塔爾軌道塔

記憶Memory

雲之門Cloud Gate

與BVLGARI合作所設計的戒指B.ZERO1-1

與BVLGARI合作所設計的戒指B.ZERO1-2

與illy合作所設計的咖啡杯-1

與illy合作所設計的咖啡杯-2

墜入地獄 Descent into Limbo-1

墜入地獄 Descent into Limbo-2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