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對許多藝術家而言是一種生命的自省,在過程中更是種挖心剖肺的自我療癒。黃薇珉多數作品與環境空間有關,乍看溫暖童趣,望進去卻透露出對環境的強烈不安,這種不安感也許部分是性格本質使然,更多卻來自於生命中大小事件的積累。
自台南家專美工科畢業,2003年進入東海美術系,不同於專科的制式訓練,大學自由開闊的環境讓黃薇珉得以專注於貫徹自己思考的油畫創作,因而有了<住宿>系列的誕生,這作品讓她一舉得到2005年台北美術獎首獎,正式進入台灣當代藝術競技場。<住宿>以玉米為題,一顆顆的玉米粒是玉米國度裡各種可供棲息的空間如房屋、大廈、飯店等,藝術家是隻小螻蟻企圖在自己的小宇宙中以皮肉、棉被、皮草、乾草等材質建構各種讓人安心溫暖的場域。完美主義的她整整一年迷失深陷在這巨幅畫作中,直到這4張作品獲獎後合體被展示在北美館,她遠眺才驚覺自己在畫中對安全感的狂熱追求,竟創造出一頭危險的巨獸,原來黃薇珉畫出的是自己的恐懼與慾望:小時曾差點被水流沖走、曾經坐車門未關好整個人被拋出門外、1999年在震央親身經歷了921大地震…種種攸關生死的體驗帶給她深不見底的恐懼進而衍生出對安全居所的無限物質慾望,看到畫的一瞬間她頓悟:無關乎外在世界,原來安全的居所只存在心中。
內裡的情緒慢慢被梳理,接著幾年黃薇珉創作了許多關於空間思考的作品,如2005年因工作室被換到一個近乎密不通風的地方有感而發畫的<不再走向特定的空間>,被國美館典藏的<消失中的安全感>等,她的構圖愈趨極簡,畫面被切割成大大的的幾何色塊,或灰色或大地色。2007~2009年間她熟悉的一片山林景致因國道六號的興建被破壞了,激發她跳出空間放眼大環境,創作了<吞食>系列,2009年黃薇珉入圍Art Taipei「新人推薦特區」時該系列即於中展出。顏色深沈朦朧,畫面有著平衡舒緩的構圖比例,卻有很強的力量,動物或怪獸的形象隱喻反撲人類的大自然,帶有毛茸茸質感的可愛山獸們具備了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特質,對此黃薇珉自述得十分貼切:「人性的貪婪也將會反映在這些山獸的暴力。」 2011年她舉辦個展,延續了<吞食>,新系列<一口一口>中加入了水獸的元素,整體色調因而明亮愉悅許多,反映了藝術家心情的轉折,不願耽溺在之前的怨艾中,轉而以一種跳脫輕盈的敘事方式來表達對環境的關懷。
現在是在埔里帶孩子的全職母親,但人如其畫,看來仍有學生般純真氣質的黃薇珉仍難忘懷創作,內心像她畫的獸般不斷醞釀蓄積能量,等待下一次出口來的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