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鑑往知來 張頌仁大時代下的藝術微觀

Home

鑑往知來 張頌仁大時代下的藝術微觀

文字:祝宜琳  圖片由 漢雅軒 中誠拍賣 提供

回顧兩岸三地華人當代藝術史,在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曾梵志,朱銘⋯等眾多一線、偉大藝術家的背後,你不能錯過的是「張頌仁」這個名字。張頌仁不但身兼知名策展人,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客席教授,香港漢雅軒畫廊負責人,多重身份外,更是華人當代藝術與西方收藏力量接軌的重要人物。若沒有過去的他,今天或許就沒有這些膾炙人口的當代藝術大師,在此,我們也將倚重張頌仁的前瞻視角,鑑往知來,來綜觀華人藝術史的過去,以及與世界接軌下,無限寬廣的未來。

 

「無論過去或未來,一個成功的華人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一定會是中西合璧,同時體現中國傳統與西方思想。」這是張頌仁作為一個藝術推手的中心思想,如同他本身成長於中國傳統社會,受習俗規範頗深,但不是天主教徒的他,卻又念了天主學校,在教育環境希望他捨去過去的「迷信」下,仍處於成長時期的他內心產生了衝突,進而衍生出他對於哲學和思想史的興趣,與對藝術和中國古典學的愛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就因此成為了張頌仁一生想要去貫徹的信念。

 

張頌仁表示,所謂的西方生活,就等同於現代生活,無論是教育體制、國家政策,社會機構,地球上每一國家無不依照西方規範而走,期望能與世界「先進國家」無限接軌,並且齊頭並進。但真正的藝術家,卻會在逐步西風東漸社會中,重現傳統文化,與所處時代的「當代價值」。

 

當代藝術—時代表相的完整體現


「我所挑選的,都是能用畫筆、各式媒材刻劃出具有時代造型,不隨便被歷史洪流所淹沒的藝術家。」張頌仁說,能具備環境敏銳度,讓作品充滿時代表相的藝術家,才能真正名留當代藝術史。正如同他出席重要宴席時必著唐裝,期望中國禮樂復興般,「不過一套傳統衣著,便能讓西方人討論再三,那中國F4中張曉剛捕捉到文革時代的中國創傷、猶如顯示內心獨白,以黑白照片呈現人物造相的《大家庭系列》,其中滿滿的中土元素,又怎不能引起海外收藏家的興趣呢。」也證明藝術最重要的,是能帶給人們一種新的想像,與新的興奮感。

 

張頌仁所說的時代表相,不一定是專指作品的肖像、造型、或是所展現的形制。「那是一種關乎大時代下,所自然呈現的藝術創作。」若以華人藝術圈最廣為人知的雕塑家—朱銘為例,張頌仁指出,朱銘今天成功的主因,一方面藝術家以深層的文化脈絡,成就他太極系列創作的力度,在藝術性的發展上,也與所處的時代潮流相互呼應。「朱銘在似與不似之間,以一種大寫意的表現手法,不但填補了長年來華人圈所缺少肖/神像崇拜形制,更征服了當年在具像與抽像領域間搖擺不定的收藏群眾,同時奠定了他不滅的時代定位。」

 

在其他代表性藝術家方面,余承堯的文人山水是張頌仁十分喜愛的。「其以傳統文學修養筆觸為主,充沛活力為輔的畫面,突破了文人畫既有的限制,為文人山水帶來了活水與新意。」;另外如將東西繪畫史在洗衣機中攪拌的黃永平、大玩政治、商品的意識形態游戲的吳三專、作品乍看下像塊白布,但裡頭全是寫生風景「既無筆墨,也無顏色」的邱世華、西洋畫出身,筆下風景像極了透明晶體般精緻,在空白處更題點上白話詩,對文人畫有著個人詮釋的許雨仁,都是兩岸三地從1980年代延續迄今,非常重要的藝術家。

 

上述藝術家,雖一路來汲取著來自西方的先進思想成長,但在藝術創作上,卻絲毫不避諱對中西文化交融所帶來的衝擊,無時無刻提出種種跨越出西方思想的反省、調侃、評論,甚至是批判的觀點。「藝術最難的,便是從既往趨進完整的形制中,找出新時代的精神。」張頌仁指出,這些藝術家無論是挑戰國家、社會體制,或從生活中發現與歷史的銜接意義,都盡力去做到了。也唯有這樣的創造與突破,才能讓藝術家的名字、藝術品不致被人們遺忘。

 

循著歷史脈絡  找到突破開口

 

「因此,循著歷史的脈絡,找出人類文化中最貧乏、缺少之處,並藉由藝術創作感動人心,會是當前每位藝術家的必要之務。」雖然張頌仁的年紀離現在90後的小朋友有點遠,已不能用他們的觀點與立場,去看這個世界。但只要尋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就必然會從中有所獲得,開創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而這樣的道理,也同樣能應用在當代水墨的領域中,張頌仁認為,在重拾傳統,進行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路上,文人畫將會是一個當代藝術家重要的突破點,也將成為未來的趨勢所在。「甚至可以捨去筆墨,以多元的新媒材、裝置藝術為主體的當代書畫,突破一貫保守的中華傳統。」就像是將過去中國人所熟知的滿漢全席,以不同的手法、全新的配料再重新端上桌般,在顛覆根深柢固的既往價值,造成歷史回歸浪潮後,藝術品才會同時充滿時代意義,與反映「當代」的輝煌價值。

    

曾用七千美元買入張曉剛的畫作十張、舉辦過曾繁志首次的個展,張頌仁歷經了中國藝術史最美好的一個年代,但也看盡了藝術家在大環境發展腳步下的起落。「有些我所欣賞的藝術家,雖然兼具個人風格與時代意義,但多年來就是得不到市場的關愛眼神。」這段話,不但一語道破了藝術市場的艱深與現實,張頌仁更要藉此提醒愛好藝術的收藏家們,切勿一股腦地跟隨潮流,因而忽略了藝術市場上的盲點。「無論當初購買藝術的初衷是出自收藏或是投資,都應時刻回頭檢視自己的眾多收藏品中,是否擁有眾人均想擁有,藝術家的重要創作。」在掌握了重要作品後,如此一來,才能有一天能藉由作品市場價值的重現後谷底翻揚,不致走入藝術收藏的死胡同中。

余承堯 / 晴暖圖

許雨仁 / 一一花一一葉生在一個石上 

漢雅軒入口

漢雅軒展覽空間

張頌仁個照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