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因為金融海嘯,亦或中國經濟高成長前景不再,最能代表全中國十三萬萬人口時下思想的—中國當代藝術,在2007年締造了價格高峰過後,隨即頹然下墜。一時間,不但進入了價格波動的重整時期,更令人駭然的是,一向在拍賣前線領軍的藝術家,走不出自我風格的受限,新作紛紛失去收藏家向來關愛的眼神。而就在這樣圖騰式、符號式、或過往政治普普(Pop Art),85新潮的窠臼中,僅有少數的藝術家不受此限,在紛擾的年代中,再造藝術巔峰。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年初剛於倫敦高古軒畫廊(Gagosian)展出新作(同時為英國首度個展),從過往F5,嚴然躍升為中國當代首席大腕的頂尖藝術家—曾梵志。
2013年曾梵志於高古軒展出的新作,雖然同樣為藝術家筆下「風景系列」,但除了一貫的「亂筆」線條外,作品的主題如《兔子》《智者》《祈禱》,均可說是跳脫出既往中國當代所專注的中式主題與素材,呈現的深層氛圍與關係甚至擴大至身體與精神層面。在《祈禱》的畫作中,其雙手合十的形象與燃燒蠟燭的背景,其意涵更可令人聯想到西方信仰。曾梵志的作品仍舊如同過往般巨大,其中蘊藏創作新意更加非凡。
源於大師草稿 表現更勝既往
「這三幅作品的靈感均來自於杜勒的草圖。當今中國,我認為最缺乏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諒解以及超越世俗的大愛,所以我選擇在此時向杜勒致敬。」的確,畫作的主題如「野兔」、「祈禱的手」均出自堪稱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urer)之手。但曾梵志所作的改變除了將其放大至數米龐大形象的第一階段,更透過亂筆線條的層疊與破壞,在第二階段的創建中,勾勒出僅屬於他自身、另外一個充滿獨特意識與空間的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曾梵志於本次個展中共達10米長的「無題」作品,創下了藝術家生平創作最大的尺幅紀錄。在這張隱喻環境災難的作品中,綜合了藝術家的亂筆線條、出自杜勒草稿靈感衍生出的突破。天空中紛擾的雲霧,地表上急馳的河流,與生長自如枯枝般雜亂線條中的綠意,均為如此巨幅的作品增添無比的力量,畫面如同最急板的樂章般,激動,並且憾動人心。有種在自然面前,眾人均顯渺小之意。
出自內心深處的「妙悟」風景
「這是出自於我內心深處的「妙悟」,若要說的更精確點,我筆下的風景並不是現實世界、透過人的雙眼能夠輕易抵達的地方,而是我内心的風景。也如同中國古人所说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那種感受。」的確,正如同曾梵志所說的,眼前巨幅的「無題」,並不精確地存在於世界上的某個地方,但我們確實能深刻的感受到地球環境正在遭受到的破壞。至此,藝術家也藉由「形似」達到「不似」的過程,抵達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此一經千年而不衰,歷萬古而長新之中國美學理論的無上境界。除了妙悟的觀點外,曾梵志自身並不願為新作中的意涵多作解釋,仍遵循當代作品是與觀者互動的大前提,以觀者當下的感受為準則,唯一希望民眾在觀賞時,能被此系列作品潛藏的意識能量所感動。
除了杜勒,曾梵志本次也有兩幅新作,以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草圖為主要靈感。他坦言在漫長的藝術路途上,許多藝術大師都是他師法的對象,不論是他青年時期的臨摹與構圖學習,或是成長後在美術館看到他們的原作時,內心的那股觸動,都是一路以來創作上的最佳養分。「在我的内心,有一個關於藝術家“排行榜”,有時我會階段性的調換一下上下的排名位置。」在曾梵志的排行榜中,舉凡培根(Francis Bacon)、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莫蘭迪(Giorgio Morandi),都是他所尊崇的藝術名家。他也藉此私下透露,近期心目中排行第一的是有著「西班牙畫聖」美譽—葛雷柯(El Greco)。在排行的同時,曾梵志也期望自己能在眾多藝術大師的畫作能量中持續成長,於環境中感受生活所给予的全部,並保留自由的靈魂和不倦的創造力,持續不斷地創作。
忠於生活 創作初衷未曾改變
這麼多年來,曾梵志的創作一直與生活密不可分,雖然乍看下並無關聯,但藝術家畫筆下歷歷在目的,是他所熟悉日常生活的顯現。就如同周春芽著名的綠狗是出自他最愛的寵物黑根般,曾梵志的創作與生活的連結性更是密切。像「協和醫院」是出自早年住處旁的醫療院所,藝術家每日前往、眼界所及下的醫院見聞。「面具系列」創始於他剛到北京,對於大城市下冷漠、帶著面具般的人心與周遭境遇的感受和反映。「亂筆」系列則是啟發於工作室中葉子掉光的一棵紫藤的啟發,進而演變到近年的風景系列。
「在歷來的創作中,每個系列都或多或少的體現了我的内心世界,無論是對於世界的看法,還是心中的嚮往,我認為這些都是最真實且珍貴的個人表述。你可將其視為變化,但在變化中也蘊含了始终不變的事物。」雖然主題多變,但「源於生活,忠於生活」是藝術家從未改變的創作初衷。就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所追求似與不似的美學境界,曾梵志也在變與不變之中持續成長、內化,而每個系列與主題最終也會連結回藝術家的創作原點,這也是一路上他未曾失去收藏家目光焦點的主因。
關於中國當代的未來,曾梵志認為,由於中國收藏力量起源於西方,過去的當代藝術史大多為西方人所編撰,因此政治題材率先出線,但當代藝術不僅僅包含政治,未來無論是藝術家的創作生涯或技法、所締造美学成就,都會以中國觀點重新整理,立下註腳。藝術家本身除持續汲取東方美學與西方文化外,更要時刻富含激情和創造力,以生活著手,新進藝術家也應以本身所擁有的青春活力與資深藝術家互相感染和鼓舞,共同在藝術層面上實踐並實現專屬於當代的寶貴價值,並時刻有更多突破自我的“大愛”的出現,這才是他所理想的當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