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新銳藝術家 廖堉安

Home

新銳藝術家 廖堉安

作者:王馨敏

創造出有著睥睨眼神的半人半動物形象,巧妙諷刺社會現象佐以詼諧的敘事功力,已樹立獨特風格的廖堉安無疑是最受囑目的年輕藝術家之一。

 

擁有師大附中美術班、北藝大美術系的漂亮學歷,廖堉安卻坦承其在校從不是大家定義的乖學生也未受肯定,帶點頑叛性格的他泰半時間都靠自己摸索嘗試,或與同學切磋「玩」創作。深受普普藝術影響,在大學時期就漸形塑出有興趣的題材與風格:半具象、符號、拼貼、複製等。他擅用紙膠帶技法,所有的線條都是貼上膠帶後,再層層堆疊顏料上去,因而視覺上有強烈的拼貼感。那個時期的創作線條較粗糙,人物豐滿膨脹,背景有明顯普普風,技巧雖未臻成熟,卻有直覺性的趣味美感與隨著人物滿溢畫面的反諷衝撞情緒,已略見後期創作雛形。

 

進入南藝大研究所後,深入嚴格的訓練讓廖堉安的技巧更純熟,創作概念也愈見完整。此時陪考卻中狀元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研一時同學參賽多了一張報名表,他順手填了去比賽,竟以三張油畫作品破天荒獲得向來較偏好其他創新媒材的台北美術獎首獎!得獎的<鳥人>自畫像延續過去風格,線條卻更為嚴謹細膩,畫面明顯平面簡潔,廖堉安幻化為這身型略帶臃腫,穿著滑稽擺弄奇異姿勢的鳥頭人,彷彿是這普普境中的弄臣,不在意表象地娛樂大家,面具下卻是睥睨眾生的諷諫者。獲獎後的創作往往更具挑戰性,廖堉安開始嚴肅地看待創作,受到卡夫卡<變形記>的啓發而作了關鍵的<鴨人>系列,造型變得內斂輕盈,看得出細心鋪排的顏色配用層次,鴨人們有種無力漂浮感,如同小說中變成蟲的主角又似世間庸碌的人們,茫然寂寥。

 

之後的創作,廖堉安嘗試加入多元角色,呈現更完整的對話情境,05~07年間的幾個系列,如<種草莓>等,角色身形更具動態感,不同作品彷彿一幕幕真實上演的黑色喜劇人生,曖昧、糾結、隱喻各種個人或人際間的互動情境,有種諷刺得搔到癢處的幽默感。2008年的個展<不溫柔的愛撫>中,<都會米蟲>及<撞牆>系列的癱軟無力、<不溫柔的愛撫>等作品描繪複雜黏膩的人際互動,這個階段的作品用色有如鮮艷的糖衣包裹著人間百無聊賴或表裡不一的真相,華麗浮誇。爾後廖堉安進入了瓶頸及轉折期,於是創造出一個個仿似奇幻故事中會出現的各種陰暗抓狂、歇斯底里的形象,反映他當下狀態。2011年受北美館邀展<蹩腳症候群>,展出了一系列堪稱瘋狂的作品,以似人似妖的角色演出各種現代人的症狀如裝忙、裝瞎,矛盾沈溺的情緒,空洞的內心與癱軟疲累的身軀,十足當代的浮世繪。畫面顏色都有種過度填滿的壓迫感,除了是對社會的觀察,亦感受到大環境為藝術家帶來的焦躁壓力。

 

今年二月廖堉安獲得至紐西蘭駐村的機會,本來陷在瓶頸中的焦慮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步調中,得以沈澱紓解。八月甫於亞洲藝術中心舉行最新個展<智慧失能>,展出過去兩年的新作,嘗試全人像,並將焦點由細微的個人與社會現象轉至觀察全球通行的E世代議題,構圖變簡單細緻,畫面處理有種不同以往的理性冷調,但仍少不了讓人會心一笑的黑色幽默。這次亦展出幾張駐村回來後的作品,風格明顯轉變,有種開放自由的新態度,讓人不禁期待這位藝術家破繭而出後會為我們帶來如何多元有趣的創作。

Soul Longing for Embrace No2 / acrylic on canvas / 2010 / 200x150cm

Duckman-Losing Gravity No1 / acrylic on canvas / 2004

Self-portrait No1 / acrylic on canvas / 2003

低頭族的日常---A smart phone dating 2 / 192X130cm

Love Biting No1 / acrylic on canvas / 2007

Fondle Without Tenderness-bad Kiss / 2008 / acrylic on canvas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