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錯落、起伏轉合、疏密聚散,織黑佈白。」舉凡構圖,我們可從這十六個字中,去研究其中精要,自宋朝以來也有許多包含崔白、范寬、八大山人、揚州八怪,渡海三家……等近代水墨大師,值得後進們去學習效法。但在大時代面前,要如何以極為傳統的媒材,進而體現當代水墨的意義,就是新世紀藝術家必須去突破的要點。為讓當代演進方向更加清楚,在此我們請到華人當代水墨最具盛名藝術家,有著「水墨現代化之父」美譽的劉國松老師,以他獨樹一格的水墨畫風,回顧一路致力親身實踐「革筆的命」理念下的水墨現代化之路。
「文人畫要好,就一定要用中鋒*來畫。」會有「革筆(中鋒)的命」的理念,即是發自劉國松六○年代在師大念書時,對他的老師、同時也是與黃君璧、張大千齊名的「渡海三家」溥心畬,傳授文人畫的教學內容不甚認同而起的想法。雖然他當下沒有直接反駁老師的看法,但卻用心搜集了中國藝術史中,非以筆畫而成的實例,以「過去‧現在‧傳統」為題,發表在當年的文星雜誌上,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米襄陽)即有以空蓮蓬作畫的實例。為的就是證明,好的中國畫,就不應侷限於單一的筆墨技法,當代中國畫也應破除過去的既有規範,隨著藝術家的無垠的創造能力,盡情揮灑。
劉國松造紙 開創筆墨之外的自我風格
「中國書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舉凡筆墨能呈現的變化,已經達到飽和,藝術家應找尋在點與線條外,新的表現道路。」回顧過去,能讓我們鑑往知來,劉國松認為當代藝術家不要淪為製造畫作的工廠,要如同科學家一般,在發想、感動後,透過一次次的實驗加以實踐。而除了技法之外,材料的創新也十分重要。
中國文人畫由於受老莊思想影響極深,「在五色令人目盲」的主張下,可以看到歷代水墨,多半以單色呈現。劉國松在深入探究傳統之後,發現若能達到「陰陽二元論」的境界,將隱藏在水墨下的白線更加突顯,陰陽調合後的畫面也將更加協調,這也成為他粗筋棉紙「劉國松紙」的發明初衷,抽筋撥皮皴法所創出畫面中的白線,也就此成為劉國松最獨特的繪畫語言。
在水墨的領域之中,筆,代表點與線條,墨是暈染的效果,但若要製造出畫面的肌理,則要運用皴法。「既然要是以造出肌理為目的,為什麼又要僅限用毛筆作為唯一工具呢?」舉凡古人以手作畫、潑墨,彩墨方式,到劉國松在東方畫系的中國水墨元素外,加入英國式的水彩、美國的壓克力顏料所創造出的多樣化,都是一種新的突破。
懂得生活下的多變系列題材
「一切的藝術來自於生活。」這是中外藝術史均認同的一句名言,大時代的演進,也時刻影響著劉國松,促使他的現代水墨畫之路,跟隨著時代的巨輪不斷地向前邁進。如同人類首次探索太空,進而衍生出他的太空系列,首度到訪聖母鋒的感動,也成就了劉國松畫筆下膾炙人口的雪山系列。觀者更可清晰地透過他所發明的抽筋撥皮皴法,從條條白線中,遙望出雪山壯麗之美,由此可見,生活的種種體驗,與藝術創作是密不可分的。藝術家若能時刻掌握俯拾皆是的日常細節,發生於細微處的小確幸、與種種令人歡愉的幸福因子,在體會、懂得生活之下,將會揮灑出相較於旁人更加優異的藝術創作。
「畢卡索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創造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劉國松時常以藝術大師的生平,督促著自己的腳步。到過西藏後,他以內心的深刻悸動畫出了著名的西藏組曲,自2000年後到了九寨溝,藝術家又因湖水展現的澄徹、美不勝收,發展出九寨溝的美景。同時,為真實的顯現出湖水受到陽光映照反射出的波光粼粼,劉國松在創作時以不吸水的描圖紙為底,讓顏料於其上恣意流竄,使湖面顯現出特有的清亮輕盈,呼應著九寨溝如人間仙境般的湖光山色。
透過佈奕 一步步的探索新的創作可能
「畫若佈奕」是劉國松繪畫的主張,也是他給予後進藝術家的建議。走一步算一步,就是這句話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既然要創作出「新的」構圖、新的作畫方式,就不應該是事先「自我設限」,反倒是在享受創作的當下,嘗試時代下的各種可能性。在試過了各種媒材、皴法,作畫工具後,還需要達到「先求異,再求好」的境界。雖然胡適曾說過「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但劉國松說,那是在做學問,並不是藝術創作的正道。若當局仍要求藝術家必須具備厚實的技法作為藝術創作的基底,那只會更加地讓華人當代藝術固步自封,走不出既往由文化傳統所構築而成的象牙之塔。
在四、五十年的努力過後,劉國松已突破過往中國書畫領域一言堂的形態,不但於二○○七年受北京故宮博物院之邀,舉辦《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畫展,開首位台灣當代藝術家於故宮辦展先例,更有四件作品受到典藏,成為故宮首次典藏台灣當代畫作第一人,再再證明了真正的創新,終將獲得自身文化母體的認同。「畢生辦過八十餘次個展,就這次最令人為之振奮,在地位受到認同後,一生的努力也不算白費。」劉國松以此作結的說。
註:所謂中鋒是使筆管垂直,以直角接觸紙面,保持直立狀態的運筆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