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os Lutyens盧騰思1964年出生倫敦,目前定居創作於美國洛杉磯。去年透過一位藝術圈前輩的介紹與盧騰思結識,當時他受北美館的邀請前來台灣做一場藝術表演,這位已是國際藝壇與重要藝術機構的受邀常客,滔滔不絕的向我介紹他的創作理念與目前正在世界各地進行的藝術創作,他對藝術的熱情與作品的前衛性著實令我印象深刻。
今年2月盧騰思受前波畫廊的邀約舉辦展覽《盧騰思:推送》,他專程赴北京創作的這一系列作品,探索了現代生活中源源不斷的手機簡訊、短訊息等“推送通知”在精神上對人們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的生活似乎被縮影成可以在掌心一窺究竟的萬花筒。每當接收到“推送”訊息時,我們的身體便分泌出大量多巴胺(俗稱“快樂物質”),促使了下一輪迴的期待和回報。
這次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循環”,即用不同顏色的油彩來代表“推特 Twitter”、“WhatsApp”、“微信”等推送而至的各種訊息,系統化地滴在緩緩旋轉的畫布上。用不同色彩編碼的顏料向心流動,自然交織成複雜的結構,就好似手機上收到的推送通知所引起的無意識多巴胺和阿片類環,使我們徘徊於著迷和成癮之間。於是,原色畫布成了一面鏡子,隱射出每天我們情緒潛意識地從身體中釋放和發洩的過程。
開幕式當天,藝術家主導一場名為“心律調整器”的現場表演,這是展覽的第二個組成部分。隨著畫廊中此起彼落的“推送”訊號,引發出一系列的行為和動作,將聽覺效果轉換成一種視覺表現。如此,原本一種個人內心所感受到的情緒經驗被儀式化地公開表露出來。傳統藝術作品只能讓觀眾站在作品外面欣賞,盧騰思則希望觀眾能進入作品裡面體會藝術的樂趣與觀念,因此這種開放式的互動表演還會在展覽期間(每週六下午三點至四點)延續。
第三部分為影片“簡訊時鐘”。影片中,每次收到“推送”通知的同時,便釋放出強光, 使我們察覺到這些隱藏的韻律,從而替代了晝夜週期的生理時鐘。
盧騰思的創作涵蓋多重領域,企圖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能夠深入潛意識的通道。近年的參展包括第十三屆卡塞爾文獻展,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英國皇家藝術硏究院,威尼斯雙年展等。
在卡塞爾文獻展,盧騰思設計了一幢專供催眠藝術使用的獨特建築物,於一百天的展期間,完成了三百四十場表演。他曾與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意識硏究中心的瑞瑪常準博士合作,對腦神經系統與聯覺現象進行實驗。也曾赴墨西哥南方的薩波特克人部落,與其“第三性”族群(Muxhe)共同創辦慶典,以他們在催眠狀態下畫出的原型,來製作煙火雕塑和當地著名的手工織品。建立在對意識、社群的調查基礎上,盧騰思進而將觸角伸到環境保護與尖端科技。運用數據追踪和腦波讀取等技術,希冀將肉眼看不見的內化、外顯的過程,藉由藝術來傳達。
收藏盧騰斯作品的藝術機構包括巴西伊諾庭當代美術、丹納藝術基金會、以及卡塞爾文獻展檔案等。
盧騰斯的個人網站 http://www.mlutyens.com/
第十三屆卡塞爾文獻展紀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w_du9_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