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2014 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 2014 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

Home

2014 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 2014 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

資料來源 台北市立美術館/彙整 黃啟訓

由法籍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所擔綱策劃的2014 台北雙年

 

展「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將於103 年9 月13 日在臺北市立美

 

術館開展,並於9 月12 日舉行開幕晚會。

 

本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

 

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紀元假說──「人類世

 

(anthropocene)」,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

 

探索在人類與動(植)物、機器、產物與物件之間的鏈結、移枝或交配。

 

對於如此一個新的課題,「2014 台北雙年展」預計將有52 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

 

以一個「個展」的概念取代單一作品的展示,展覽內容及表現涵蓋不同形式及媒

 

材,如物件、裝置、影像、聲音、繪畫及攝影等,更加完整地彰顯出作品的意義。

 

同時,為了回應與接受此一擴及全人類的龐大議題,來自亞洲、非洲、美洲及歐

 

洲等地的藝術家將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多元並置或錯置的世界。其中將有

 

20 件為「2014 台北雙年展」所量身製作的作品,包括10 位台灣藝術家也將透

 

過在地與全球的雙重視角,為展覽主題提供一條思考的路徑。

 

科學界所謂的「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指的是過去六十年來,

 

人類活動不斷地改造地球這個星體,不斷進步的技術從「機械」發展到「數位科

 

技」,其變化的規模與速度,一舉超越了「加倍」與「複製」的量產概念。

「人類世(anthropocene)」反映出在現今的新紀元,

 

人類物種的生產活動主導著對其它生命物種、地質生態體系和地球結構所帶來的衝擊:

 

包括全球氣候暖化、森林砍伐、土壤污染等。

 

然而,「人類世」同時亦指向一種矛盾狀態:當人類物種集體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越強

 

大、越真實,人類個體對週遭現實的影響力卻越顯得失能。

 

逐漸地,當代人類個體的無力感與所有物種共存,伴隨著其所帶來的影響,而顯

 

得無法控制。例如今日金融經濟體系透過光速的數碼操作,已由資訊化的電腦演算法則

 

來決定,面對這種現象的無能為力,人類已成為自己所奠下的基礎的旁觀

 

者或受害者。更確切地說,以人類為中心的「人的尺度(human scale)」已經面

 

臨崩盤的危機。

 

自一九九O年代以來,藝術突顯關係面的價值,並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視為主要

 

的參考範圍,無論是個人或社會、共生或敵對皆然。美學氛圍似乎也有所改變,

 

「思辨唯實論(speculative realism)」此一種以「物」為導向,以批判「人類中

 

心說」為主要概念的新哲學思潮,在藝術領域中獲得立即的重視。針對人類自以

 

為是宇宙中心這個哲學體系做出批判。如今,我們正見證著匯聚人類個體/公民

 

與動物、植物、礦物與大氣等階級,史無前例的政治性聯盟,以共同回應超脫人

 

類社會掌控的高科技工業體系(techno-industrial system)。人類只是在寬廣網絡

 

中,僅是諸多元素中的一環,更需要重新思考我們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並涵括新

 

的對話者。

 

「2014 台北雙年展」呈現藝術作為表現人類和非人類之間交雜層疊「共活性

 

(coactivity)」的場域:各式各樣的能量在此活躍發展,有機與無機體在不同領

 

域間交錯,充滿張力且具邏輯的共存著。「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

 

是頌揚這種假定平行,但同時發生於不同領域間溝通協商的「共活性(coactivity)」。

 

本次展覽將會圍繞在此一主題上發展──意即人類意識與動物群集、數據處理、植

 

物快速成長和物質緩慢運動之間的共棲關係。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史前史(人類知

 

覺意識之前的世界)及其礦物般的景觀,並同著植物移枝或人類、機器和動物之

 

間的交合等。

 

藉由本屆52 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作品,「2014 台北雙年展」將呈現介於人類和非人

 

類之間的過渡點,而在這個過渡點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二元對立被解離成

 

許多不同的形象:從被物化到會說話(the reified speaking)、從「活化」到石化

 

(the living petrified)、從生命的幻覺到無生命的幻覺,且在此過渡點上,生物地圖

 

也不斷地重新佈局分配。

 

對這個時代的藝術家而言,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物質本身,而是分配它們、連接它們彼

 

此的迴路。

羅傑‧海恩斯  無題 2011   軍用飛機引擎,火災,青年   

Charles Avery  Untitled (Hyperbolic), 2011   70 x 46 x 46 cm

Card, paper, bronze, acrylic, gouache   and watercolour

Van Caeckenbergh Patrick  Meccano, 1998 – 2005   178 x 90 x 40 cm

maquette, mixed media

AN-MY LÊ Ship Divers, Ice Exercise, USS New Hampshire, Arctic Seas, 2011

101.5 x 143.5 cm  Archival pigment print

梁慧圭  Female Natives & Medicine Men  Warrior Believer Lover (2011)展覽現場

喬瑟芬‧梅克塞柏 /Bright Bay Cars/Gratis / 2013 /

混凝土、上色木材、壓克力、畫布 / 印刷輸出、鋁、不鏽鋼、玻璃櫥窗 /

254 x 121.9 x 121.9 公分

Abu Bakarr Mansaray / Nuclear telephone discovered in Hell / 2003 /

100 x 130 cm / Graphite, coloured pencil on paper

Charles Avery / Untitled (The Qoro-qoros) / 2012 / 260 x 360 cm

Acrylic, pencil, ink and watercolour on paper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