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引君同遊 羅蘭珊「唯美‧巴黎」畫展 百件畫作 首度登台(下)

Home

引君同遊 羅蘭珊「唯美‧巴黎」畫展 百件畫作 首度登台(下)

資料來源 聯合報/彙整 周霞暉

1922年,美國大富豪同時也是收藏畢卡索作品的收藏家拿波里昂‧古胡戈男爵(Napoléon Gourgaud,1881-1944)夫人伊娃‧蓋巴德(Eva Gebhard,1876-1959)委請羅蘭珊幫她畫兩幅肖像畫(兩幅均由龐畢度中心的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收藏),而這兩幅優雅的肖像畫當時在巴黎社交圈引起話題,於是不斷有人前來羅蘭珊的家中,邀請羅蘭珊為他們繪製肖像。

 

《我的肖像》這件作品背面寫著「我的自畫像1924年6月」,從畫面中我們看見羅蘭珊削短的髮型與妝點入時的臉孔,已不見流亡西班牙與德國時期的陰鬱了。從這幅自畫像所殘存的灰色,可以感受到羅蘭珊成為走在巴黎社交圈流行尖端的女性所展現的自信,以及從流亡在外的異鄉人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後,內心的些許不安與慌亂。

 

羅蘭珊的小件作品一幅定價5000法郎,在1920年代初期,鮮少有像羅蘭珊這樣金錢收入、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畫家。這位在年輕時覺得自己面容「醜陋」的畫家,後來卻在巴黎藝壇得到堅定的自信,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成功,因此西班牙時期她的作品中象徵自我封閉的格子圖樣,已不復見。

 
1889年出生於伊夫林省(Yvelines)拉菲特之家(Maisons-Laffitte)的尚‧考克多,是「瘋狂的20年代」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將他經常光顧的酒吧命名《屋頂上的公牛》,與畫家畢卡索、朱爾‧巴斯金(Jules Pascin,1885-1930)連同瑪莉‧羅蘭珊等法國文人雅士,每晚同聚一堂。全世界的藝術家與富豪無不對巴黎抱著憧憬,夢想著在這裡與這些大師級的藝術家把酒言歡。
 
《黑馬》(或《散步》)這幅以德國時期開始持續展露的柔和優美綠色為基調的畫作,充滿著慵懶的氛圍,羅蘭珊筆下所描繪的只屬於女性私密的世界,那種頹廢氣息更是與「瘋狂的時代」相契合。
 
 
羅蘭珊對藍色情有獨鍾到把家裡的壁紙都換成藍色。她認為有才藝的人或是手藝越靈巧的人,就越喜歡藍色,而喜歡藍色的人一定是高尚的人。這個時期的羅蘭珊非常巧妙的運用藍色為她的作品畫龍點睛,在《吻》這幅畫畫面左邊的女子頭上,所使用的藍色就為整個畫面增添優雅氣息。
 
 
羅蘭珊過去習慣將自己的心境投射於自畫像中,她每段時期的情緒、思慮與憂愁其實都暗藏著陰影。學習繪畫的學生時期,對未來的希望與徬徨;早期與阿波里內爾和畢卡索等人的探求中,對藝術的野心與不安;流亡時期的艱辛與痛苦也琢磨出敏銳的感性;以及在成功當中摸索出全新藝術的練達與寂寥感。但在此幅自畫像中,種種的負面情緒都從畫面中排除,只留下比實際年齡更年輕更美好的部分。
 
 曾說過「能巧妙的運用藍色的是偉大的藝術家」的羅蘭珊,在這幅自畫像中戴上綴有藍色羽毛與花朵裝飾的帽子,嘴角浮現朱唇輕啟皓齒微露的笑容。展現對於自己成功在握的安心感與自信,同時讓人感受到她的眼中彷彿望見依稀可辨的未來。
 
 
羅蘭珊有非常的「女性化」的陰晴不定而且好惡分明的一面,即使是畫肖像畫,畫她中意的人跟畫她不怎麼喜歡的人,作品成果有明顯落差。描繪女演員的作品《夏荷麗‧戴爾瑪夫人》,細節的處理非常之細膩,極為高明的描繪出那張美麗的臉蛋。灰色與綠色、粉紅色、黃色以及茜紅色,與羅蘭珊珍愛的山茶花髮飾與扇子等裝飾品,以及她心愛的花束,更顯出作品整體的優雅與優美。這也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全身肖像,可看出羅蘭珊對這位模特兒的鍾情,就肖像畫而言是一件優異的作品。
 
 
 
璀璨晚年
羅蘭珊一生中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曾經平步青雲,登上巴黎當代最受歡迎的
女畫家;也曾顛沛流離,被迫過著四處流亡的生活。但這一切卻未曾擊敗過她
,反而讓她更加成熟、茁壯,我們在她的畫作中,不僅能夠看到她溫柔、唯美
的一面,更能感受她的堅毅。
 
 
1929年從紐約開始的經濟大恐慌,身為成功畫家的羅蘭珊也或多或少遭到波及。羅蘭珊的多才多藝與人氣,讓她活躍於舞台設計、插畫、服裝設計、室內裝飾以及畫室教職等多元領域。但受到經濟大恐慌的影響,單靠繪畫收入既不穩定也不足夠。這件掛毯想必也是其相關工作之一。《花與鴿子》這幅在硬紙板上繪製的油畫是為製作掛毯所繪的底圖,後於奧比松織成成品。柔和流暢的設計,用鴿子與花卉加以點綴,在室內裝飾的領域,也精彩重現了羅蘭珊的創作世界。
 
1938年9月3日,法國與德國宣戰,這對羅蘭珊來說,這次的處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相同,她的心在兩個祖國間被撕裂。羅蘭珊在離婚後仍匯錢給婆家的人,也跟馬上在杜塞道夫再婚的前夫奧圖時常相見。對她來說,敵國有著自己所珍惜的家人。
 
小丑讚嘆哀傷,同時把辛酸藏在濃妝下,為了讓人發笑,而做出滑稽的舉動。羅蘭珊將期盼德國與法國以及朋友們擁有和平的心,寄寓於1940年繪製的《喜劇女角》,隱含在優雅的沉穩笑容與柔和的色彩中。
 
 
羅蘭珊準備尋求成功巔峰期的1925年,一位獨自從鄉下前來大城市的女傭來到她家 — 蘇珊娜‧莫侯。
 
她展現了對女主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奉獻的精神為「夫人」(Madam)盡心盡力。把室內打掃的一塵不染光潔亮麗,照「夫人」的意思做出美味餐點的廚藝,讓她慢慢掌握了羅蘭珊家中的主導權。
 
羅蘭珊筆下的蘇珊娜,穿著綴有白領,一身高雅且為過往大師們所喜愛使用的藍色服裝,平靜的閱讀書本,那模樣讓人感受到羅蘭珊對蘇珊娜有著如母親一般的深厚情感。那是母親寶琳在羅蘭珊幼年時所展現的愛,羅蘭珊與自己拼命素描的母親身影,有所重疊。蘇珊娜在1954年6月2日正式成為羅蘭珊的養女,改名為蘇珊娜‧莫侯‧羅蘭珊。
 
 
1942年,羅蘭珊位在薩沃尼昂‧德‧布哈薩街的住所,遭到佔領軍以「對兩名女性而言過於豪華」為由所侵佔。羅蘭珊為了奪回自己的「城堡」,飽受官司之苦。「因為真正的家就是讓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地方。就因為如此,我才想要一個真正的家」。
 
羅蘭珊在1955年打贏官司,終於得以重返位在薩沃尼昂‧德‧布哈薩街的公寓。於1927年在日本發行羅蘭珊畫冊的神原泰,在這一年為見羅蘭珊一面而造訪羅蘭珊的家。羅蘭珊向他展示這件作品《三個年輕的女子》,提到「這幅畫神似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姑娘》。」羅蘭珊談起她花了十年的光陰創作這幅畫作,可說是她藝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這件作品當中,蘊含著她所經歷的「非理所當然」的人生,以及憑著身為女性的感性,讓世人知曉唯獨女性所能創造的藝術世界等的所有點滴。
 

《戴帽自畫像》Autoportrait au chapeau

約1927年 油彩畫布 41.4x33.5cm

《夏荷麗‧戴爾瑪夫人》Charlie Delmas

1938年 油彩畫布  100x73cm

 

《花與鴿子》Fleurs et colombes

約1935年 紙板與油彩 105x125cm

 

《喜劇女角》Arlequine

1940年 油彩畫布  60.7x50.2cm

 

《蘇珊娜‧莫侯》Suzanne Moreau

1940年 油彩畫布 65x54.2cm

《三個年輕女子》Trois jeunes femmes

約1953年 油彩畫布  97x130.3cm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