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級重量美術館的個人展覽邀約,不但是眾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展出機會,也是未來成為一個深具代表性的大藝術家必經之路。而1977年生,迄今年方近不惑之年的抽象繪畫藝術家劉玖通,即在去年於中國美術館「東方抽象—劉玖通個展」中,樹立他的一個創作生涯中,極具學術意義的里程碑。
藝術史定位的有無,往往是一個藝術家能否躍升「主流」地位的重要因子,2013年的中國巡迴展,使得劉玖通得以在首都北京—中國美術館個覽、作品「相從大塊中」更受到這個全中國最富學術權威地位的美術館永久典藏,除了一舉讓世人窺見他身為一顆藝術明星的真材實料,在隨後的大唐西市博物館展覽巡迴中,讓他衣錦還鄉,以一個受到各界矚目的藝術人士,回到了自小成長的文化古都—西安,對於劉玖通本身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劉玖通僅用了10年的時間,遂以膾炙人口的抽象筆鋒、隱暱其中的山水意象,在東西文化交流融合下,達成了這樣的藝術成就。
「哲學」、「藝術」、「宗教」三者的關係,一直是近代人文研究的重點題目之一,而抽象畫的形成與表達意涵中,往往跨越、並融合了上述三者。自1910年俄國抽象畫家康丁斯基(Kandinsky)完成第一幅抽象畫、西方抽象藝術開始蓬勃發展始起,一直到20世紀的下半葉,東方抽象領域才由華人抽象大師—趙無極、朱德群接棒,開啟了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專屬於東方藝術的抽象時代。而如今,在近年趙、朱相繼過逝之後,誰能接下大師過往所傳承下來的重責大任,在大時代經過之後,繼續開拓華人抽象繪畫之路,將成為每位當代抽象藝術家致力的重點所在。
【窮畢生之力 鍛造潮向富春圖】
若我們說趙無極的繪畫是天人合一、空虛忘我的哲學意境,朱德群畫出音律在畫布上應表現的形象,那對於劉玖通筆下「在似與不似之間」所想要表達的抽象山水,又該如何形容?「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身為北宋四大著名畫家之一的郭熙曾以這樣一段話,超越了蘇東坡評判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歷史名句。而如今我們也能以這段話來說明劉玖通的抽象山水,同樣身處無形畫與有形詩的境界之中。關於此點,我們能從劉玖通於2014完成的畢生力作《潮向富春圖》中,可以得知。
《潮向富春圖》是劉玖通向元代名家黃公望所致敬的作品,創作源起於「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歷經了三百六十年後的分離,2011年富春山居圖首度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山水合璧」特展以來,劉玖通便一直為此幅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及「山水畫第一神品」心神嚮往,參觀過後對於畫中景致久久不能忘懷,遂衍生以自身抽象語彙,重現名作之念頭。在歷經了3年的構思與創作時光後,終在北京保利博物館《山水有靈》個展中,集10年創作生涯功力於大成,展出這幅氣勢磅礡的抽象傑作。
這幅達12.1公尺的碩大畫作,以11聯屏的型式交織而成,有別於黃公望既往的水墨寫意形式,劉玖通以他特有的「藉物抒情、意與境渾」的筆法特性,結合西方的油畫顏料,重現當年富居江一帶山巒起伏,林木蒼翠鬱密的特有景色。雖說此畫本意為向大師致敬,但沿用之處僅在構圖。劉玖通大膽地除去了原有文人化中應有的江中小舟、釣客,畫面中除了綿延的壯闊山景,本為點綴的林木在藝術家筆下出現恣意生長的衝天之勢,更像是艘艘航行於江上的艦艇,與山川相互爭豔。在質樸用色下,呈現的非凡氣勢更貼近原富春山居圖上,由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吳湖帆先生所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感,能將意境表現至此,藝術家功力可謂不凡。
【轉換心境 承接華人抽象開拓大任】
在《潮向富春圖》完成後,劉玖通對創作的追求可說是欲罷不能,以幾近相同的筆觸與色調,接著完成《大哉造化》、《山島竦峙》兩幅作品。雖然乍看畫作十分神似,但藝術家重在構圖與細節,以灰黃以及濃黃為基底的《大哉》、《山島》兩作,就像是富春山一作的雙生兄弟般,以不同的氛圍詮釋著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意念。《富春山全景》為劉玖通過去10年畫下個完美的句點,在整個2014年的作品當中,除《四時春》、《江上數峰青》仍以濃烈的用色,展現胭紅與湛藍的基底外,其餘15張作品,劉玖通全然跳脫過去那個以重色表達、大筆刮刀揮舞的自己,反倒轉以質樸用色,細部筆觸的勾勒,以輕聲絮語向觀者傾訴。劉玖通以步步堅實的腳步、略加轉換的繪畫思維,將自己帶到了另一個藝術境地。
藝術家不因自身意念、將顏色強加至山水上的轉變,十分接近郭熙既往「身取山川而取之」超然領域,在不「執情強物」將個人喜怒哀樂加諸景物之下,在以自然之眼、最接近真實的審美觀,呈現詩情畫意相互契合,最為濃郁生命氣息的「真山水」之美。此點也與清初四僧—石濤的觀點不謀而合,同樣從原先「以我觀物」進化到「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並藉此表現山川所具有的生命靈性。這樣的內化轉變,我們都可以在劉玖通《潮來天地青》、《橫無際涯》
、《天風吹浪落蒼巔》、《浪淘天涯》……等新作中窺知一二。
在市場與學術爭相給予肯定之後,我們已不用「一個70後的藝術家」的角度看待他,同時,劉玖通也憑藉著自身對於藝術、以及中國文人畫的高度理解能力,時而舞動筆觸、時而色彩噴發地,在抽象繪畫領域,為社會大眾乃至收藏家們、藝術機構,綻放開一個又一個的驚喜。期待下一個3、5,乃至10年,藝術家能持續以他獨特的抽象語彙,為東方華人當代抽象,奠下一個又一個深具代表性,並且無比堅實的藝術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