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新銳藝術家 Candy Bird

Home

新銳藝術家 Candy Bird

文字 王馨敏

漫步在城市巷弄間,如果你曾留意擦身而過的高低景象,那麼Candy Bird的塗鴉你一定不陌生。一個個黃色、膚色人物,或頭大四肢細瘦,或身軀肥大似馬鈴薯,依著牆面狀態創作出讓人會心一笑的圖像,造就了他作品的高辨識度。

 

從小愛畫畫的Candy Bird在藝術學習與創作路上遇到不少貴人。高中時,他就讀不重視美術教育的普通高中,全校唯一的美術老師自願在課外為幾位愛畫畫的同學加強美術學習,他是其中一位,這樣的學習機會開啓了他的藝術之路。自華梵美術系畢業後,他一度為藝術家之名所累,迷惑於類似電影<<成名在望>>前半的美好情節。不意外地,2009年第一次的個展未獲好評,作品看似關注社會議題,其實只是琢磨於表相。此時,一位鼓手朋友刻意帶這位自信瀕臨潰散的藝術家到三鶯部落,親眼所見的另一種生活景象讓他震撼,於是他開始深入關注社會、人權、土地等議題。而佛教信仰也在那段時期引領他走出迷惑,學習專注于當下,找回創作的動力。

 

接著,Candy Bird想起大學時曾被觸動的塗鴉。由於塗鴉需要創作者有好的造型能力及隨機運用的能力,身為天馬行空的水瓶座,Candy Bird與塗鴉一拍即合,遂開始投入塗鴉創作。一開始因經費拮据負擔不起太多種顏料,加上希望吸引路人目光,於是他使用大量的黃色,誤打誤撞成了日後作品的代表顏色。結合戶外塗鴉與關注的社會議題,Candy Bird就此進入「憤青」時期,期望藉作品的力量為社會不同族群發聲,從樂聲療養院拆遷事件到近期的文林苑都更案都曾有他現場作畫的身影。將名利拋掉所作的創作,反而為Candy Bird累積了知名度,並帶來許多商業合作機會。這期間他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塗鴉風格,從模仿南美盛行的POP畫法(有人物或角色)開始,加以受到許多攝影、搖滾樂、電影等的影響,慢慢拾回自信及建立對創作的想法。

 

2011年Candy Bird第一次到街頭藝術盛行的柏林自助旅行,2013年又受到雲門「流浪者計畫」及國藝會補助分別去了巴西、中國及緬甸,在異國感受到的文化衝擊深深撼動他,站在地球彼端更促使他回頭思索台灣與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拉開空間的反思讓藝術家的心境轉變,他開始希望以正面思考取代批評謾罵,並積極鞭策自己的創作,只為了有一天能藉作品讓更多外國人認識台灣。於是,我們看到Candy Bird的創作顏色越來越豐富明亮,畫裡的人物由總是低著頭到開始有不同表情,畫面中的情節開始由激烈的社會議題批判轉為對人性弱點、人與人關係等的探討。「希望以作品創造人們的思考空間,進而促成改變。」我們期待這樣一位自我覺醒的藝術家,能以更多創作為這時代帶來更多覺醒的思維。

 

作品 / 2014

於三鶯路落的創作

在巴西為當地人家創作  / 2013

作品 / 2011

與另一插畫家Brendan Monroe 共同創作 / 2014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