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陳淑華 悠游歷史 走出漆畫新局

Home

陳淑華 悠游歷史 走出漆畫新局

文字 陳思帆

 

在法國取得取得兩個碩士學位,一個博士學位的陳淑華,是臺灣師範大學史上最年輕的教授,更是有史以來進入羅浮宮修復油畫的第一位華人。但他卻選擇回到台灣,一頭栽進一般認為「冷門」的漆畫創作中。到底「漆畫」有什麼樣的魅力,她又是為什麼放棄修復師的高薪,執意創作屬於自己的新藝術?

 

在一個晴朗的午後,熱情健談的陳淑華教授與我們分享了她對於漆畫的熱愛,以及堅持創作之路的歷程。

 

什麼是「漆」?

大家平常比較熟悉的種類像是油畫、水彩畫等等,其命名是來自於它所使用的「媒介劑」,油畫所用的主要媒介就是油,水彩的主要媒介是植物膠,而漆畫的主要媒介當然就是「漆」。漆這種原料是來自於漆樹,它會分泌一種特別的樹酯,在漆樹的表面劃兩刀,樹酯就會從切口流出,加工後就成為「漆」。到目前為止,漆的採集都還是用人工的方式進行,所以產量很少,漆本身也顯得相對珍貴。根據記載,人類在8000年前就已經將漆用在生活用品上,是人類最早使用,也是粘性最強的一種天然黏著劑。

 

漆藝- 影響世界美術史的藝術形式

漆器在東方發展已經有超過8000年的歷史了,漆器的英文翻譯更是以日本 japan為名,可以看出漆器與東方文明的深遠淵源。但很多人不知道漆器對於西方繪畫藝術也有很深遠的影響。當西方人到中國看到漆器之後,就深深被這種內斂當中帶有光澤的藝術品吸引,於是開始積極尋找類似的媒介,而在西方沒有漆樹的情形之下,西方藝術家選擇了同樣帶有光澤的油彩作為替代,間接催生了油畫的興起。

 

自古以來,漆器就是屬於王公貴族才能賞玩的珍稀藝術形式。在中國,漆器的發展也跟整體國力有很大關係,當極權強盛的時候,漆器的發展也隨之進入極盛時期,戰亂時隨之衰落,從這邊可以看出來漆器的發展需要相當大的資源挹注,也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形式。

 

第一次與漆藝面對面的時刻

在我過去的記憶中,我其實從來沒有好好的看過漆器的真實面貌,在以前的課本裡面,漆器就只是一個黑乎乎的器皿,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平常到故宮也都是被其他大作所吸引,未曾好好的欣賞過漆藝之美。直到2002年的一個機緣下,法國國家科技室主任受故宮之邀來台灣演說,而我因為留學法國剛回國不久,被邀請擔任即席口譯人員。翻譯結束後,我們一行人在故宮科技室參觀,我一眼就被玻璃櫃當中一個散發著內斂光澤,色彩飽和卻又不俗豔的器皿吸引住,我就好奇地詢問了故宮的工作人員:這是什麼啊? 對方跟我說:漆器啊!直到這一刻我才覺得我真正開始認識漆器。

 

突破傳統漆藝的限制

除了因為漆藝的美感與珍稀度而投入漆畫創作以外,我也希望能走出與過去不一樣的路。過去的漆藝是以在生活器皿上創作為主,可以說是一種工匠技藝,而我則希望融合漆藝的材質優勢,以及我本身的藝術與西畫背景,把比較現代的多元色彩與傳統的漆藝材質結合。

 

這樣的創新嘗試一開始也伴隨著非常多挑戰,每天把自己關在畫室裡大量創作,作品不滿意就一直嘗試到滿意為止。另外我也利用了「蒔繪」這種漆畫技法,「蒔繪」是天然漆器表面重要的加飾技法之一。傳統的蒔繪是金、銀兩色為主,在希望讓色澤更豐富,想要跳脫傳統蒔繪技藝的想法下,我就開始尋找所有其它可以在漆畫中顯現其光澤的材料,每天嘗試不同的素材與使用方式,終於在經過一年的創作跟實驗下,我開始逐漸可以掌握素材與漆之間的特性,自此才開始集中在漆畫本身的創作。

 

漆藝創作 困難重重

在一開始有興趣學習漆藝的時候,就有人警告我說:漆藝材料很貴喔!你可要好好考慮一下。但在實際開始創作之後,我才發現漆藝創作要克服的困難可不只有材料價格昂貴這件事。印象最深刻的事在第一次創作漆畫的時候,我不小心讓漆沾到手上,原來覺得洗掉就沒事了,沒想到晚上皮膚竟然出現水泡,全身發癢發燒,休息了好久才慢慢恢復。有很多學生一開始也躍躍欲試地跟我一起創作漆畫,後來就被這個過敏問題嚇跑了一大半。

 

從台灣到法國 從美術史到油畫修復

當時到法國攻讀美術史其實只是單純的想探討「人為什麼要畫畫」這個議題而已。其實並沒有想要成為史學家,而是我認為美術技巧的學習是基本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畫,那創作的作品也缺少了一些中心思想。所以我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發現美術史的觀點比較可以排除人為的好惡因素,討論作品的基本價值,所以我就選擇攻讀美術史,開始探討幾千年來人類創作藝術的背後動機。

 

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在法國也取得了油畫修復的碩士學位,也很榮幸能成為羅浮宮第一個修復古畫的第一位華人。我覺得學習油畫修復讓我比其他人更能掌握各類原始素材的構成、特色,以及它可以呈現出的效果,去了解各個時代所使用的顏料以及工藝技法,並且把這些材料融入自己的漆畫創作,得以呈現出與過去傳統漆藝不同的風格。

 

 

油畫漆畫 各擅勝場

我在漆畫跟油畫上所選擇的題材是很不一樣的。在油畫的題材上,我覺得它比較適合呈現大規模的景致,尤其是在表現山水間的霧氣、水氣的飽和感方面非常能夠符合我的要求。而漆畫就特別能夠表現一些近距離的景物,例如以小動物、小鳥、花草為對象來精心刻劃。雖然我油畫與漆畫的題材看似不儘相同,但共通點都是我創作偏好呈現自然風光,只是因應不同媒材的特性,分別藉由油畫與漆畫做最適當的表達而已。

 

回到台灣 不忘創作初衷

當初在出國攻讀美術史之前就已經答應家人,學成以後一定會回到台灣,回到與我有深深羈絆的土地創作。我記得在剛剛回國的那一段時間,很多人想找我做油畫修復的相關工作,但是我當時就跟自己說一句話: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我學修復的用意是想要讓創作更完備,而不是以修復這個領域本身為主要的對象。我一直覺得,完成作品的技法就是像我們人的身體,而作品的精神就像是人類的靈魂,兩者一體兩面,同等的重要。而學習美術史讓我的創作有了中心思想,而修復方面的知識則讓我能夠進一步操控材料跟技巧。但我的目標始終是放在自己的創作方面,而這些體驗都是讓我的創作成長茁壯的重要養分。

 

與陳淑華教授的訪談就像是一門充滿熱情的藝術課程,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她談到第一次與漆藝相遇的歷程,眼中所散發出的熱誠,就像漆器一般藏著內斂的光芒,更讓人好奇陳淑華未來會把漆畫藝術帶到什麼樣的高度,留下什麼樣的歷史定位。

 

富貴白首

月昇幽谷

銀色月夜

林間晨光

22x56humingbirds

谷中山藍映曙光

蜂鳥/天然漆蒔繪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