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劉玖通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各大展覽的那一刻起,劉玖通在世人的眼中從藝術家,轉變成明日之星、下一位中國抽象山水的大師;時至2012年,當他的作品在佳士得與蘇富比拍賣當中大放異彩,明日之星兌現成為收藏家的最愛,更被稱為下一位中國抽象山水畫風宗師。在聲勢水漲船高的同時,他的畫仍然維持著一貫的恬淡,帶著禪意與意境而來。在一個午後,我們跟再度訪台的劉玖通促膝長談,聊聊他的創作、心境以及對藝術的想法。
早期藝術的啓蒙與喜好
大概是8、9歲左右開始對繪畫很有興趣,當時也稱不上是在「繪畫」,比較像是隨性地塗抹。除了真心喜歡塗塗抹抹以外,另一個重要動機就是藉由畫畫逃避枯燥的作業吧!一開始都只有自修,在生活中看到有意思的景象就迫不及待的畫下來,從書上的圖片到戶外的山水景致。可以說當時就只是單純的享受創作的喜悅而已吧。
東西方風格融合的獨特創作風格
藝術是無法脫離傳統跟本性的,我創作的出發點就是將我們東方文化的傳統哲理,與自己的個性特點,再加上西方式的表現技法,單純是想把東、西方最美好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再透過大量的創作,將這些元素完整地結合起來,造就了一種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
特別喜愛與欣賞的藝術作品
從藝術創作的早期開始,我就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特別熱衷,尤其是拉斐爾的作品,我特別喜歡他的畫的聖母系列;在中國傳統藝術方面,黃公望跟張大千的藝術風格對我也有相當大的啟發。
基本上作為一個藝術家,只要是美的事物我都欣賞,不限於畫作或任何形式的藝術,甚至是自然風景,這些美麗事物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提供我更多創作的靈感
創作過程中不斷求變、突破自我的方式
我覺得創作要有求變的成分,但也會有不變的基礎。作為一個畫家,有一些東西可能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像是我本身的個性、喜好,是構成我創作的主軸,這樣的出發點是很難改變的。而在創作上的元素以及靈感方面則是可以一直向外探索。我也是企圖在這樣的變與不變當中取得平衡,進而追求創作技法跟意境上的突破。
對台灣山水的印象
我自己都想不起來是第幾次到台灣了,對台灣這片土地肯定是不陌生,我對台灣北部跟中南部的景緻印象都非常深刻。我每次到台灣來,一定會去一趟九份,那邊特殊的悠閒感也時常激起我創作的動力。事實上,我覺得我的畫作裡面似乎已經融入了一些台灣山水特有的氛圍,台灣已經提供了我非常獨特的創作能量。
激起創作靈感的來源
創作都是來自於我的生活軌跡。像是旅行中看到的一幅風景、一部電影、自己喜歡的一首詩詞,甚至是與他人的談話內容,或者一個人的微妙情緒,這些元素對我而言都會形成一幅幅的畫面,都會激起我創作、表達這個畫面的欲望。所以我的創作並不是被單一,或是非常具體的事物所激發,而是近似於一種概念,從生活中的寬廣面向凝聚而成的一種概念。
關於創作中的苦惱、狀態的調整與領悟
創作中苦惱絕大多數跟創作瓶頸有關,但是我現在已經慢慢習慣了這樣的狀態。在創作過程中當然會有許多高低起伏,但是在面對創作低谷的時候也不需要失望,把它當成一種必經的狀態,摸索在低潮時如何調整自己的創作狀態,才能逐漸度過這個難熬過程。
我覺得繪畫就是一種與自己以及畫布的對話,用畫筆表達我最想為人所知的意念,而畫作本身就是語言,雖然這種語言沒有聲音,但是同樣可以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所以每當有人請我解說一下我的畫,我都會建議他用心來體會,因為有太多感受與概念是無法用語言充分說明的,不管如何用言語說明,感覺上總是差了一點,與畫作之間的對話反而是最直接的交流。
您比較喜歡大家對您的畫有各有各的詮釋,還是希望觀眾與您心意相通,理解您創作時的心境?
我比較喜歡前者,我不希望我本身的思想反而束縛了觀者的思維表達,反而留給他們想像的空間,讓我的畫融入觀者的思維,對我而言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專訪結束後,劉玖通自謙著說自己對於「語言藝術」實在不在行,對於「藝術語言」,用畫作表達心聲則是熟練許多。看著他在訪談結束後,在他的畫作前凝視良久,我們彷彿也可以聽到畫家與畫作的低語。下次您若是有機會欣賞到劉玖通的畫作,與其閱讀文字敘述,不如專心傾聽畫作本身的藝術語言,相信您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