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新銳藝術家 何采柔

Home

新銳藝術家 何采柔

文字 王馨敏

       以「全才」藝術家形容何采柔太沈重亦矯情,對她而言,只要能清楚呈現想傳達的概念,藝術創作便不拘於特定形式,於是,繪畫、雕塑、影像、劇場設計、導演,甚至表演等,都成為這位藝術家與這世界溝通的語彙。

 

                自小習畫的何采柔,於美國就讀大學時,曾加入友人自組的塗鴉團體,大家在夜半無人時匿名共同作畫,讓她感受到擺脫現實身份的自由、卸下姓名表徵的真實,以及不為名利所創作的純粹快感,這經驗隱隱跟隨她,對她之後的創作有很深影響。大學畢業後何采柔回台,做了兩年的設計工作,還無心插柳參與了河床劇團的舞台設計,這期間她漸明瞭藝術才是她心之所嚮,理清生命中的要與不要後,決定再度赴美攻讀藝研所,正式走上藝術創作之途。

 

                 自進入研究所再到2010年回台後,何采柔陸續獲得許多獎項鼓勵,作品也活躍於國際間大小展覽,期間她也未忘情劇場創作。她的前期創作以繪畫為主,許多作品都以黃色為基調,試圖以這溫暖具包覆性的糖衣引人進入她的內心劇場,探進去卻是冷調詭異的景象,似在一種真空狀態亦遠亦近的無聲夢境中。畫中主角多是一至二位面無表情或是以面具、頭套覆蓋的女子,這位女性藝術家並未賦予她們特定性格角色,也未刻意著墨女性議題,在此,女性隱喻的陰性特質反成了她用來探討自我及人們本質的一種工具。而這些主角看似無表情,卻不慍不火地展現了他們在人生中的不同姿態,或許會因觀看者的心境不同而投射出不同情緒。

 

               近幾年,何采柔也開始嘗試許多裝置作品及影片創作,亦積極參與許多劇場工作,開始導戲,甚至還親自擔任演員。早期的塗鴉經驗及後來的劇場參與,與何采柔的繪畫及其他創作交互影響。這些藝術形式都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但在「觀看視角」與「真實性」上卻有很有趣的差異,比如:對觀眾而言,在劇場舞台框架中發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真的; 但同樣的角色、場面在繪畫或影片中,觀者卻能輕易分別真偽。於是她近年的創作有許多由此出發,不同媒材穿插互補,完整她想探討的主題。2014年何采柔的個展<Prelude序幕>中即是如此,繪畫、雕塑、裝置及影片錯置於有劇場感的空間中,細心鋪排的線索延伸於不同作品間,引導觀者進入、感受,進而思考。

 

                 今年三月何采柔於北美館<食物箴言思想食物>聯展中展出的影像作品中,未見全貌的女子不斷揉掐捏破幾種顏色鮮亮的水果,滲出汁液的內裡其實是先被煮熟至軟爛的,外皮不僅經過加工,音效亦是以揉搓垃圾做出的,企圖藉此揭示華麗假象背後的真實。也許何采柔正是影片中的女子,亟欲透過塗鴉、劇場、及畫中一個個無表情的象徵性人物,撕破一層層表象身份的外皮,直探內裏,回到最真實的自我。

 

 

 

圖檔一 <<Comings and Goings>> 70*100cm, Oil on Canvas , 2010

圖檔二 <<Father>>  90*130cm, Oil on Canvas, 2009

圖檔三 <<Passing Through>> 91.5*116.5cm Oil on Canvas, 2012

圖檔四 2014個展一隅

圖檔五 <<Overexposed Memory>> Space installation  1100x600x310 cm / Single channel video, 5 mins / 2015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