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中心在台北二館展出《不是繪畫—關於繪畫邊界
的探索》,聚集五位各具風格及備受國際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陳彧凡、
董大為、李姝睿、李易紋和馬樹青,展覽旨在探討「繪畫」在當代語彙中
的各種可能性,將繪畫延伸和再闡釋,「繪畫」不單純是「繪畫」,但也
是「繪畫」,也許是突破二維空間的載體、抑或是方法論的轉變,挑戰觀
看的姿態、推展繪畫的界線。
陳彧凡取源於「道」和「禪」,將重複排列的點和線置於空白的背景之中,
體現繁事化簡為一的精神訴求,藝術家透過反覆滴流顏料,將時間凝結在
畫布之上,將作品生成的過程赤裸裸展現於我們眼前。
此次我們邀請到董大為首度來台現場製作,藝術家將於開展前耗時三天創
作,訂製高達兩公尺的木框,將粉彩筆重複在木板上劃過,飄落的粉末形
成自然的時間記錄,色粉之間無聲的碰撞引發出那些非人為、無法被複製
的意外場景,同時展現繪畫的瞬間和永恆。
李姝睿的幾何金屬裝置,延續其噴漆創作,顏料以狹窄的形態出現在金屬
邊緣,輕微地影響觀者對作品輕重、尖鈍、緩急的判斷,與觀者的身體形
成巧妙的互動。
李易紋長年研習篆刻技藝,這次展出的篆刻計畫-《亂景》系列,通過有
意無意對現實、記憶、虛擬的圖像的挪用,以刀作筆,將圖像簡化,抽離
出單純的結構,在方寸間尋找現實與抽象的連結。
馬樹青用厚重的顏料反覆重疊色彩,並刻意去除畫作的視覺中心,盡可能
減少畫面指涉的想像,色彩以具有量體的顏料存在,並在畫框邊緣碰撞出
豐富的肌理,使創作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成為可觸之物。
藝術在不斷地推翻、破壞、革命的過程中,只要藝術家認知到有侷限的存
在,繪畫會以各種意想不到之姿持續創新,亞洲藝術中心將一次呈現繪畫
的多種面貌與未來可能,邀請您與我們一同見證。
陳 彧 凡
1973年出生於福建,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展出經歷包
括香港巴塞爾、軍械庫藝術博覽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
心、印尼國家美術館、德國Zhong Gallery、韓國光州
雙年展 ,陳彧凡取源於「道」和「禪」,將重複排列的
點和線置於空白的背景之中,體現繁事化簡為一的精神
訴求。
《衍生物》是藝術家在不規則畫布上反覆滴流顏料所產
生的十字紋理效果,時間被凝結在畫布之上,傾斜的管
桶裝置是創作時用來收集滴淌的顏料,再將其重複利用
在畫布上,作品生成的過程赤裸裸展現於我們眼前。
陳彧凡也試圖挑戰在二維平面中創造三維空間,作品
《信仰》通過按壓的方式製造出規律的圓點,每個圓點
可被視為是微小的獨立空間。龍眼樹枝則是藝術家家鄉
的代表植物,面對因鄉村改造而將逝去的家鄉樣貌,此
植物象徵了群體向上掙脫的複雜情緒,裝置和繪畫之間
形成極具意味的對話。
董 大 為
1981年生於大連,畢業於法國布爾日國立高等
藝術學院,董大為是八零後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藝
術家,曾參加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莫斯科現代
美術館、法國伊蘇丹聖勞克美術館的展出,作品
重視繪畫行為的過程,強調繪畫 既是瞬間性的,
更是時間性的。
在過往作品中,色粉掉落的粉末、馬克筆行筆的
洇漬、書籍的色彩分類,董大為擅長將大眾熟悉
的物件轉化成不同的藝術語言,色彩成為介於平
面和立體之間的觀賞主角,色粉之間無聲的碰撞
引發出那些非人為、無法被複製的意外場景。
此次董大為將首度來台現場製作,藝術家將於開
展前耗時三天創作,訂製高達兩公尺的木框,將
粉彩筆重複在木板上劃過,飄落的粉末在紙上形
成自然的痕跡,粉末成為時間的具象記錄,同時
展現繪畫的瞬間和永恆,空氣的流動也成為創作
的一環,打開了平面之外的繪畫形式。
李 姝 睿
1981年出生於重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2014年以個展身分參加紐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並陸
續受邀於震旦博物館、余德耀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
心等重要機構展出,其作品試圖激發細微的感官感受,
李姝睿長期對於「光」和「空間」已找到相當純熟的
表現手法。
在「光」系列中,藝術家經由噴槍製造五顏六色的斑
點,強烈的色彩交織使觀者必須保持一段距離方能直
視,使「光」存在於畫布前的空間,拓展了視覺感知
的界線,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
此次展出作品《Sharp》呈現大小、深淺不一的幾何
金屬裝置,延續其噴漆創作,顏料以狹窄的形態出現
在金屬邊緣,輕微地影響觀者對作品輕重、尖鈍、緩
急的判斷,在視覺擴張的同時,給予觀者蔓延的想像
和戛然而止的衝突,直接與觀者的身體形成巧妙的互
動。
李 易 紋
1982年生於河南,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
李易紋近期在藝壇的活躍度十分引人矚目,包括
時代美術館、第六屆成都雙年展主題展、何香凝
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篆刻是李易紋長年研習的
一門技藝,傳統篆刻對寫「意」的追求大於對造
形的要求,切刀時石質自然的崩裂的效果,體現
出一種古意的金石味。
李易紋於2008年開始篆刻計畫,透過他熟悉的藝
術語言,展現對現下紛亂圖像世界的態度。通過
有意無意的對現實、記憶、虛擬圖像的挪用,以
刀作筆,反覆將圖像簡化,抽離出單純的結構。
展出作品《亂景》系列使用了各種「景」的圖像,
隨手拍下的路旁風景、雜誌、報紙上的廣告圖片,
亦或是直接轉化繪畫作品,在方寸間尋找現實與
抽象的連結。
馬 樹 青
1956年出生於天津,1989年赴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攻讀,展開對於抽
象繪畫的超過半生的探索,之後旅居法國,成為活躍於北京與巴黎兩地
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曾於北京元典美術館、德國科隆藝術博覽會、
香港巴塞爾、天津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展出。
馬樹青在近年的創作中,用厚重的顏料反覆重疊色彩,並刻意去除畫作
的視覺中心,盡可能減少畫面指涉的想像,色彩以具有量體的顏料存在,
使創作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成為可觸之物。色彩在畫框邊緣碰
撞出豐富的肌理,顏料成為層層的載體,使作品介於繪畫和裝置之間的
模糊地帶。
此次展出的作品名稱為《地中海2》、
《十月》和《四季1》,藝術家試圖暗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
瞬間,如同大海表面的單一藍色掩蓋了底
層極其豐富的色彩,而在季節的交替中,
充滿了無數的絢爛色彩,我們在當下也只
能真切的看到一隅,呼應藝術家一直相信:
「我們一般只能看到繪畫的最表層,但繪
畫最精采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展覽日期:2015/01/31-2015/03/29
展覽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二館
台北市樂群二路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