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不 | 是 | 繪 | 畫 關 於 繪 畫 邊 界 的 探 索

Home

不 | 是 | 繪 | 畫 關 於 繪 畫 邊 界 的 探 索

資料來源 亞洲藝術中心 / 彙整 周霞暉

亞洲藝術中心在台北二館展出《不是繪畫—關於繪畫邊界

的探索》,聚集五位各具風格及備受國際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陳彧凡、

董大為、李姝睿、李易紋和馬樹青,展覽旨在探討「繪畫」在當代語彙中

的各種可能性,將繪畫延伸和再闡釋,「繪畫」不單純是「繪畫」,但也

是「繪畫」,也許是突破二維空間的載體、抑或是方法論的轉變,挑戰觀

看的姿態、推展繪畫的界線。

陳彧凡取源於「道」和「禪」,將重複排列的點和線置於空白的背景之中,

體現繁事化簡為一的精神訴求,藝術家透過反覆滴流顏料,將時間凝結在

畫布之上,將作品生成的過程赤裸裸展現於我們眼前。

此次我們邀請到董大為首度來台現場製作,藝術家將於開展前耗時三天創

作,訂製高達兩公尺的木框,將粉彩筆重複在木板上劃過,飄落的粉末形

成自然的時間記錄,色粉之間無聲的碰撞引發出那些非人為、無法被複製

的意外場景,同時展現繪畫的瞬間和永恆。

李姝睿的幾何金屬裝置,延續其噴漆創作,顏料以狹窄的形態出現在金屬

邊緣,輕微地影響觀者對作品輕重、尖鈍、緩急的判斷,與觀者的身體形

成巧妙的互動。

李易紋長年研習篆刻技藝,這次展出的篆刻計畫-《亂景》系列,通過有

意無意對現實、記憶、虛擬的圖像的挪用,以刀作筆,將圖像簡化,抽離

出單純的結構,在方寸間尋找現實與抽象的連結。

馬樹青用厚重的顏料反覆重疊色彩,並刻意去除畫作的視覺中心,盡可能

減少畫面指涉的想像,色彩以具有量體的顏料存在,並在畫框邊緣碰撞出

豐富的肌理,使創作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成為可觸之物。

藝術在不斷地推翻、破壞、革命的過程中,只要藝術家認知到有侷限的存

在,繪畫會以各種意想不到之姿持續創新,亞洲藝術中心將一次呈現繪畫

的多種面貌與未來可能,邀請您與我們一同見證。

 

 

   

1973年出生於福建,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展出經歷包

括香港巴塞爾、軍械庫藝術博覽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

心、印尼國家美術館、德國Zhong Gallery、韓國光州

雙年展 ,陳彧凡取源於「道」和「禪」,將重複排列的

點和線置於空白的背景之中,體現繁事化簡為一的精神

訴求。

《衍生物》是藝術家在不規則畫布上反覆滴流顏料所產

生的十字紋理效果,時間被凝結在畫布之上,傾斜的管

桶裝置是創作時用來收集滴淌的顏料,再將其重複利用

在畫布上,作品生成的過程赤裸裸展現於我們眼前。

陳彧凡也試圖挑戰在二維平面中創造三維空間,作品

《信仰》通過按壓的方式製造出規律的圓點,每個圓點

可被視為是微小的獨立空間。龍眼樹枝則是藝術家家鄉

的代表植物,面對因鄉村改造而將逝去的家鄉樣貌,此

植物象徵了群體向上掙脫的複雜情緒,裝置和繪畫之間

形成極具意味的對話。

 

 

   

1981年生於大連,畢業於法國布爾日國立高等

藝術學院,董大為是八零後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藝

術家,曾參加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莫斯科現代

美術館、法國伊蘇丹聖勞克美術館的展出,作品

重視繪畫行為的過程,強調繪畫 既是瞬間性的,

更是時間性的。

在過往作品中,色粉掉落的粉末、馬克筆行筆的

洇漬、書籍的色彩分類,董大為擅長將大眾熟悉

的物件轉化成不同的藝術語言,色彩成為介於平

面和立體之間的觀賞主角,色粉之間無聲的碰撞

引發出那些非人為、無法被複製的意外場景。

此次董大為將首度來台現場製作,藝術家將於開

展前耗時三天創作,訂製高達兩公尺的木框,將

粉彩筆重複在木板上劃過,飄落的粉末在紙上形

成自然的痕跡,粉末成為時間的具象記錄,同時

展現繪畫的瞬間和永恆,空氣的流動也成為創作

的一環,打開了平面之外的繪畫形式。

 

 

   

1981年出生於重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2014年以個展身分參加紐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並陸

續受邀於震旦博物館、余德耀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

心等重要機構展出,其作品試圖激發細微的感官感受,

李姝睿長期對於「光」和「空間」已找到相當純熟的

表現手法。

在「光」系列中,藝術家經由噴槍製造五顏六色的斑

點,強烈的色彩交織使觀者必須保持一段距離方能直

視,使「光」存在於畫布前的空間,拓展了視覺感知

的界線,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

此次展出作品《Sharp》呈現大小、深淺不一的幾何

金屬裝置,延續其噴漆創作,顏料以狹窄的形態出現

在金屬邊緣,輕微地影響觀者對作品輕重、尖鈍、緩

急的判斷,在視覺擴張的同時,給予觀者蔓延的想像

和戛然而止的衝突,直接與觀者的身體形成巧妙的互

動。

 

 

   

1982年生於河南,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

李易紋近期在藝壇的活躍度十分引人矚目,包括

時代美術館、第六屆成都雙年展主題展、何香凝

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篆刻是李易紋長年研習的

一門技藝,傳統篆刻對寫「意」的追求大於對造

形的要求,切刀時石質自然的崩裂的效果,體現

出一種古意的金石味。

李易紋於2008年開始篆刻計畫,透過他熟悉的藝

術語言,展現對現下紛亂圖像世界的態度。通過

有意無意的對現實、記憶、虛擬圖像的挪用,以

刀作筆,反覆將圖像簡化,抽離出單純的結構。

展出作品《亂景》系列使用了各種「景」的圖像,

隨手拍下的路旁風景、雜誌、報紙上的廣告圖片,

亦或是直接轉化繪畫作品,在方寸間尋找現實與

抽象的連結。

 

 

   

1956年出生於天津,1989年赴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攻讀,展開對於抽

象繪畫的超過半生的探索,之後旅居法國,成為活躍於北京與巴黎兩地

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曾於北京元典美術館、德國科隆藝術博覽會、

香港巴塞爾、天津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展出。

馬樹青在近年的創作中,用厚重的顏料反覆重疊色彩,並刻意去除畫作

的視覺中心,盡可能減少畫面指涉的想像,色彩以具有量體的顏料存在,

使創作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成為可觸之物。色彩在畫框邊緣碰

撞出豐富的肌理,顏料成為層層的載體,使作品介於繪畫和裝置之間的

模糊地帶。

 

此次展出的作品名稱為《地中海2》、

《十月》和《四季1》,藝術家試圖暗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

瞬間,如同大海表面的單一藍色掩蓋了底

層極其豐富的色彩,而在季節的交替中,

充滿了無數的絢爛色彩,我們在當下也只

能真切的看到一隅,呼應藝術家一直相信:

「我們一般只能看到繪畫的最表層,但繪

畫最精采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展覽日期:2015/01/31-2015/03/29

展覽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二館

 

台北市樂群二路93

展覽現場1

展覽現場2

陳彧凡 CHEN YUFAN 信仰 Faith 2013-2014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 (1)

董大為 DONG DAWEI 塵歸塵 12a Dust to Dust 12a 2012 Pastel at 偏鋒新藝術空間 PIFO Gallery (1)

李姝睿 LI SHURUI Sharp 2013-2014 Aluminum, automotive paint Dimensions variable at 空白空間 White Space

李易紋 LI YIWEN 篆刻計劃-《亂景》系列 A Plan for Seal Cutting-Littery Landscape 2008-2014 China paper, ink pad,  koreite and balin stone 30x30cmx20 (2)

馬樹青 MA SHUQING 地中海2 Mediterranean 2 2012-2014 Oil on canvas 68×106cm (2)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