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結束她去年策劃的「物非物」聯展,藝術公益誌便趁著空檔邀請獨立策展人-呂岱如進行了一場伴著咖啡的輕鬆對話,在一個剛下過雨的閒暇午後,聊聊她對於藝術、對於策展工作的直接感受。
展覽的呈現就是我的藝術作品
大學念英國文學,從基本的文化研究慢慢走向視覺藝術,並出國進修藝術史,不限形式的藝術創作都是自己的興趣。回國進行展覽案子,有了不一樣的工作經驗,漸漸知道展覽的規劃、策展人又是什麼樣子。
一個成熟的策展人需要時間養成,不僅需具備藝術領域知識,更需要豐富的展覽工作經驗。每一次展覽的狀況都不一樣,隨著自己的歷練,腦中的資料庫越來越龐大,有時一個觸類旁通或是靈光一現,便立即邀約曾經見過的藝術家,或是想到不同形式的展覽呈現的想法。策劃展覽並沒有特定的模式跟方法,端看怎樣把自己所學的東西轉換出來。
策展人的持續省思
熱情是支持她身為獨立策展人這份工作的最大動力,不斷保持在學習跟研究的狀態,並維持敏銳的觀察跟身體的感知力。
認識藝術家以及他/她的作品,時常性的交流,結合工作跟生活也是策展人這行的迷人之處。對於藝術家的了解,往往是成就展覽呈現的主要因素,若是相信藝術間對空間呈現的架構有其基本思想,便會放手讓藝術家發揮。與不同藝術家的不同藝術品合作時,如何讓每個藝術品的光芒讓觀眾被感受到,就是策展人該仔細去斟酌的。「我一直都會不斷思考,若不是透過展覽形式,策展人在進行展演活動的思考時,有什麼樣的可行性跟想法?還可以在什麼樣的時空中跟觀眾進行溝通?」呂岱如這麼說。
多層次的展覽敘事
「策展不主要是視覺上的考量,同時也是概念的、敘事的,在很多層次上加乘起來的判斷結果才能編織出空間架構讓觀眾可以進入。」
「物非物」透過對當代藝術物件的重新討論,去梳理在現代主義的脈絡之下,藝術物件的感知力跟審美機制,從中延伸將藝術物放在展場以外的社會脈絡架構上去思考。在生命或是各個知識領域,或是不同狀況皆會激發出來各種變化多端的想法,如何去理解這發生的瞬間所產生的作用,才是最美妙的事情。策展人或許就是加強這個瞬間的感受性,並讓每個人能夠品嘗並細細回味屬於自己的瞬間。
呂岱如在談到她的工作時,是這麼津津樂道的:「展覽就是一個臨時性的空間,去乘載、思考知識或是不同交流的狀態,如何表現出來對我來說是富有挑戰及樂趣的。」
藝術是什麼?
「藝術對我來講就是不斷思考藝術是什麼」,在被問到這個抽象的問題時,她給了我們一個抽象卻也極其直接的答案,每個時代的藝術都在問這個問題,停止這個問題或是停止對這個問題的追求,也同時就停止了對藝術的追求,不是嗎?
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並且仔細推敲背後的意涵的時候,創作者、觀賞者、展覽的空間呈現、光線層次、暗藏的思考脈絡以及這整個時空的瞬間,在策展人的巧思規畫之下,我們都不著痕跡地,成了他/她所追求的藝術呈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