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旅居歐美,以「世界公民」自居的畫壇「新意象派」宗師陳錦芳,生於台灣台南縣歸仁鄉。自台大外文系畢業後,赴巴黎大學取得文學碩士、美術史博士,再遷居美國紐約。終究還是選擇落葉歸根,回到家鄉。
自幼喜歡畫風景的陳錦芳,少年時就常畫家鄉台南的孔子廟、赤崁樓和農村景觀。在澎湖服兵役時,也畫了近百張的地方風光。留學巴黎期間,亦傾心於畫巴黎街景,尤其是古樸的拉丁區。
1970年取得巴黎大學美術史博士,論文主題為《中國書法與當代繪畫》。在當時可能是第一個,在法國拿到博士學位的台灣畫家。其學術研究認為,日本的浮世繪影響了西方印象派,而中國書法影響了抽象派中抒情(lyric) 的部份。他比較東西方文化之異同,發展出「五次元世界文化觀」,進而成就了「新意象派」的繪畫理論。而在美國大學的世界藝術史教科書— 《Arts and Ideas》最後一章的「全球主義」,也特別介紹了畫家陳錦芳,可見其成就。
對陳錦芳而言,「人生苦短,藝術永恆」。自14歲始被梵谷感動,就立志到巴黎成為畫家。其後在巴黎的12年的艱苦工讀生涯中,除了努力於學術之外,此間開了8次的個人畫展,還翻譯世界名著《小王子》,甚至發表文章:〈巴黎畫誌〉、〈畫遊十年〉及〈迴廊〉等,寄回台灣刊載。另又發表1,600餘頁的日記《在巴黎的日子》,成為現今研究1960年代,巴黎的社會文化的重要文獻。
28歲時在文藝復興聖地的義大利得到啟示,而志心於有朝一日要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新文藝復興」的 搖籃。陳錦芳回憶起,1998年經「聯合國之友」總裁Dr.Brown的推薦,參加了國際最高非政府組織「世界國是論壇」的演講及畫展,伺後應其「人類共同企業」文化委員會之邀,參與籌劃全球性文化,藝術活動。乃有感而開始思索也該為台灣策劃活動,然而台灣最需要的,乃是找出居民大家都會認同的藝術上的「精神堡壘」—玉山,一如富士山之於日本。
陳錦芳博士開創的「新意象派」,是留學巴黎期間,經由東西文化衝突危機後,建立「五次元世界文化觀」所開創。以「愛」為宗,以天下一家為藝術理念。其風景畫與肖相畫,好比是他藝術上的生活札記。每隔一段時日,他就作自畫像,用以紀錄自己每段生命歷程的容貌。
其特點是:
1.揚棄自然形象,而攫取古今中外具象徵意義之「文化形象」(即意象)為視覺辭彙。
2.基於「時空合一」、「境況假說」之取態做意象之有機組構,轉化及表現;
3.藝以載道,傳達作者的理念、思想等,是種「觀」「念」藝術。
4.技法自由,多樣,即興,依作品而異;不同畫風可共存於一畫面。
5.回歸人文主義,倡全球性新文藝復興,是正在形成中的「世界文化」之一藝術形式。
在1985年至2011年之間,「新意象派」與潮流及社會活動結合,於是有了〈慶典系列〉的作品。1986年,上百幅的〈自由女神系列〉,受CNN及紐約雜誌的專訪報導。
1989年的〈巴黎鐵塔〉、1990年的百幅〈後梵谷系列〉,應荷蘭皇室及梵谷基金會邀,到阿姆斯特丹與「梵谷」同步展出。前荷蘭文化部長,即梵谷專家:霍斯克博士,稱陳錦芳為「梵谷的傳人」。
1997年,作〈黛妃系列〉。2008年於北京,創作了〈奧運系列〉66幅,舉行五次大展,並出版新書。2010年,用184天完成了〈上海世博系列〉的百幅主題作品,期間有80多家媒體採訪,並稱陳錦芳為「世博之星」,受邀至世博園區完成第100張畫作及個展,創下世博歷史159年來的紀錄。
「畫我故鄉」,始終是陳錦芳的心願,他要畫出台灣的錦秀之美、人文之貌、心靈之夢。希望「赤心和藝術,以眷念感激之情,在這生我育我,期待我的可愛故鄉,從一縣到一縣,一市到一市,一鄉到一鄉,做心電的交流,鄉音的對話,……」1984年首次歸國開展,適逢民間信仰的普渡作醮,乃畫出了一系列本土化民俗藝術的「鄉藝意象」,並嘗試納入他的「新意象派」畫風。
以「新意象派」理念觀之,陳錦芳認為,玉山的「意象ICON」,最適合用以凝聚全台灣人的共識。還說「玉山是我遊子情懷之所寄,也是我心目中台灣崇高的象徵。台灣雖小,卻可成為精神巨人。山不在高,有神則靈,何況玉山主峰3952公尺,為東北亞最高點,比富士山高出200公尺。然而我一直沒有機會上玉山。」
乃自1999年初秋開始,號召藝術同好,登玉山作畫。「而源源不絕地一系列的作品產生了,像是玉山透過我在自我展現,炫出千姿百媚及內蘊:自得其體,自展其色,甚至喜、怒、哀、樂,禪思,理想。在創作熱潮中從電視傳來921大地震的畫面。」並認為這是一次心靈改造與精神建設的運動。
後於千禧年,應當時台南縣文化局之邀,開啟歷時三年的「玉山聖山,愛與和平」全台巡迴畫展,並出版有〈玉山系列及變奏〉,收入124幅陳錦芳的玉山畫作及86首賦畫之詩。在台灣舉行巡迴展期間,展出部份「畫我故鄉」畫作,並以「立足台灣,走向世界,關愛人類」與國人共勉。
2001年,聯合國主動頒授陳錦芳「全球寬容獎」,並委任「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邀他以「新意象派」作品為軸,進行「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以之闡揚「愛,寬容,和平」的理念。〈慶典系列〉成為啟動這次巡迴展的主要內容。
為呼應聯合國「透過旅遊促進世界和平」的理念,陳錦芳便創作〈文化旅遊系列〉。 畫展行程,經歷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中南美Curacao、巴黎等地,同時響應「透過旅遊,促進世界和平」的運動。這一連串的期程,不只是藝術活動,更是散播愛的運動。期望「愛的力量」,能藉由藝術開端,由家鄉而至國際,引發熱烈共鳴,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自1984年到2003年,在台灣做了4次巡迴展,主張「 文化下鄉」,並義賣作品,以資推動「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陳錦芳認為,在今日強烈泛政治化的臺灣社會,大家應互相尊重包容,超越黨派,色彩,各自在崗位上共同為臺灣而貢獻。
陳錦芳經歷了半世紀的藝術生涯,創作數千幅畫、26本書,及世界各地 200多場演講。層被33個國家300多本教科書介紹,亦被編入大學世界藝術史教科書當中。
他認為對台灣、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其藝術作品及思想著作。故而創立「陳錦芳文化館」以之保存及推廣,也與世界各國美術館交流。令陳錦芳頗感遺憾的是,在紐約擁有價值數千萬美金的「陳錦芳文化館大樓」,但在家鄉台灣,卻沒有。因此將以在歐、美、亞,經營藝術及文創的40年經驗,規劃在台灣建一個結合 文創產業的美術館 。我們希望,台灣本土的文藝生命能因之豐富,並更增添藝術的多元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