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台灣新銳藝術家 陳怡潔

Home

台灣新銳藝術家 陳怡潔

文字 王馨敏

   動畫或卡漫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藝術創作題材,許多年輕藝術家以動漫為創作風格,或以不同媒材重現動漫角色,1980年生的陳怡潔則嘗試以一種更跳脫的視角來看動漫美學,視之為一種時代現象,並將動漫角色拆解再以符碼重新構築,企圖用更理性的方式來解讀這當代產物背後的感性面。

   大學時期對陳怡潔有許多啟發性的影響。讀竹教大美術系期間,謝鴻均教授的一堂課讓她超越過去學習的技術與美感,進而思考藝術與社會、人文、歷史等等的關係。同時間,她與一群同學經營了一個玩票性質的藝術空間「七塊」,讓這群年輕的藝術學習者得以恣意創作,進行許多實驗性的展覽。帶著這些自由養分,陳怡潔畢業後進入南藝大造型研究所,以成為一位敏銳創作者為職志,她開始將目光拉回自己身上,發展屬於自己核心的動機與創作能力。於是,一系列以動漫角色為題的創作應運而生。2004年<<初始化>>,分解每個動畫人物身上的顏色,依顏色比例以矩陣分析探討這些角色的色彩與其被賦予性格、卡通氛圍的關聯,例如:美少女戰士們一一被解構後,各自的顏色組成化為圓點排列在一起,觀者可從畫面上感受到各個角色的個性,以及不同角色放在一起時所創造出的氣氛與吸引力。

 

   2005年的<<超人們>>系列中,陳怡潔將動漫英雄們化為一個個彩色的同心圓,每個圓特有的色彩組合就像是人物的身分證,這突破性的新符碼也為其創作帶來新生命,之後她以此概念陸續發展了許多相關作品,如<<超能救世主>>以戰後世代的英雄角色為題,每個同心圓角色都被放在相對應的動漫場景中,被解碼的諸位英雄顏色與我們認知的角色形象相符,看來沈重而強烈。緊接著陳怡潔以<<花毛泡的星期三>>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該系列以「飛天小女警」為題,同心圓們的顏色成了幽默輕巧的遊樂園氛圍,療癒充滿想像的氣質與之前的英雄系列成了對比,如實地呈現出不同世代關注的焦點。

    2005年後的十年內,除了以電腦繪圖創作,陳怡潔亦嘗試了雕塑、裝置、多媒體等不同媒材,也有不少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此外,還獲得許多獎項及國內外大大小小展出邀約,2013年更得到葛蘭菲迪威士忌(Glenfiddich)的贊助至蘇格蘭酒廠駐村創作。除了創作形式,在作品內容上陳怡潔也時有新意,2012年她發想了一實驗性的作品<<圈圈島>>,在臉書上徵集朋友們喜愛的卡漫角色,將這些角色轉化出的同心圓放入同一個以島為背景的畫面中; 一個個圓搭配著其對應的場景錯置在島上,而這個島就是個集體視覺資料庫,滿載著這世代人共同的回憶。2014年她延續這概念,於「福岡三年展」中發展了<<聯合島>>網絡計畫,讓觀眾票選出自己喜愛的卡通角色,再於現場用可畫圓的機器以壓克力顏料創作,相較於以電腦繪製,顏料呈現的筆觸及線條更能表現出各個角色的情感與性格。

    對陳怡潔而言,卡漫中的虛擬角色是人的想像,也是慾望的延伸,用以滿足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想望。在這位藝術家的手中,這些圓圈的成形是無比理性的,但我們卻從這些漣漪般的圖像中,望見人類近百年生活的進程史,記錄了一代代人的歷史、語彙、情感及想像。 

 

關鍵影格 (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 2010  數位輸出,玻璃纖維雕塑.jpg

圈圈島 2012  4001605cm 相紙,水晶裱褙,鋁板.jpg

超能救世主 - 蜘蛛人 2005 186120 cm  相紙,水晶裱褙,鋁板.jpg

The Rotary Portrait of The Beanos  2013  Acrylic on wood.jpg

聯合島 (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展出現場)2014 繪畫,動力機械裝置,動畫,網際網路,數位輸出.jpg

初始化 - 小熊維尼 2003  30303cm 相紙,抗UV膜,鋁板.jpg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