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新銳藝術家 蔡士弘

Home

新銳藝術家 蔡士弘

王馨敏

蔡士弘的創作像是帶著哲思的詩,晦暗卻富深意。作品總圍繞在「廢」、「遺棄」等概念上,不論色調灰沈或繽紛多彩都呈現一種冷冽氣氛,細看進去,會發現藝術家用心置入的種種詼諧線索,精心鋪排的畫面與事件通常都有多重甚至極端衝突的意義。

 

自嘉師美術教育系畢業後一直在當國小老師的蔡士弘,總無法忘情對藝術的熱情,於是幾年後又進入北藝大美術創作研究所,自此開啟其兼職藝術家的創作之路。1999年研究所畢業作品<<Party廢人區>>,是他以「資訊網路」為題材並著眼於「廢」概念的開端,除了影射現代人在華麗外表下的空虛與破敗,也暗示了網路世界的種種訊息流逝與被遺棄之快速。

 

2012年讓他獲得高雄獎首獎、台北獎入選的作品<<數偽>>系列,以模板方式複製畫出一再重複的人、飛機等物件,以一種「徒勞」的意象隱現許多人與現象就像是電腦裡的「複製、貼上」,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動作,呈現不帶感情的疏離淡漠。這系列常出現的戰爭元素,源於以前台灣常被中共武力恐嚇的記憶,而戰爭為一種破壞又重建的意象,呼應了其「廢」的主題,也嘲諷創作者內心、社會體制荒廢待重建的狀態。其中很多圓幅作品以復古模糊的方式處理,有種從鏡頭窺視歷史現場的記錄感。

 

蔡士弘踏上藝術創作之路短短數年,畫風卻轉變很快。2013年很多作品中出現了以金粉或銀粉疊出的角色,藉以暗喻這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有成名一分鐘的機會,卻如曇花一現,也是種「遺棄」的概念。這些作品中總是去主角化,暗示這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主角,也都不是主角 ; 然而,隨後的<<The One>>系列中,藝術家卻假設這時代仍有主角、英雄的存在:畫中跛腳馬中的騎士、沒有頭的古羅馬英雄等等,除暗諷時事,也與之前作品互為辯證,似乎得出雷同的結論。

 

2014年,蔡士弘獲得至LA駐村的機會,三個月的異國生活讓這位創作者對台灣的處境有感,於是以台灣傳統的染布技法「藍染」為底,創作了一系列以台灣島為題的作品,畫中的浮動躁鬱情緒滿溢,是台灣的狀態,也是藝術家當下心境的投射。加州的陽光似乎照亮了蔡士弘的眼界,返台後的創作色調愈趨明亮。在2015年11月剛結束的個展<<一處是無>>中,作品雖仍寫實疏離,卻多了一絲甜美。這系列再度以網路資訊為題材,他將平時蒐集到的各種網路資訊、圖像、故事等化為一個個畫面中的片段,雖各自獨立各自表述,拼湊在同一畫面時仍可能產生關係而發生意義,而這也像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在網路世界中既主動也被動地獲取各種訊息,這些種種都拼湊出人們的虛擬人格,這意象雖真實也虛幻,就像篤信佛教的蔡士弘心中的人生,虛幻如夢,既有也無。

 

看來率性不羈的蔡士弘,一路在充滿規條且要求高道德標準的體制內求學、工作,這樣的反差與壓抑深深反映在作品中,畫裡的天馬行空、反叛嘲諷與他的生活是一種對比,而故事裡透露出的細膩思維、不安陰暗與他的外在又是另一種極端,哪個部分是真正的他?也許藝術家正是藉著這樣的分裂在療癒生命的傷口,以拼湊的創作追求內裡的合一,完成對真正自我的追尋。 

 

DP3M0640.jpg

_DSC2777.jpg

_DSC2779 (1).jpg

IMG_4697.JPG

夢遊陷境.jpg

失神時刻.jpg

加冕3號.JPG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