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追求之境界、收藏家體悟其意念,莫過於盛唐詩人王維所云:「雲峰石迹,回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
,而晚明書壇收藏盟主董其昌適逢其時,亦是懂此道者之一。
北宋畫壇已分為院畫-宮廷畫家、士人畫-文人畫家、民間畫家三種,晚明董其昌提出人文畫的遠由,其一應是來自於北宋文豪蘇東坡讚漢傑畫馬,其畫表現意氣風發、形理清晰、畫出神意精神所在,而喻:「漢傑畫取其意意所到,真士夫畫也」,而當時蘇東坡亦稱讚文同畫竹濃淡寫意具生動之韻,但又具清新自然感,此繪畫技巧及藝術精神造詣是蘇東坡道出士人畫「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重的最高境界。此士夫畫風格並未在南宋延續下去,而是到元代才繼承了士夫畫的精神,繼而影響了元四大家及明代文人畫家,其最經典的莫過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趙夢頫-鵲華秋色圖卷中,可意會其畫家受到自然的怡情後,自我詮釋呈現的寫意山水花鳥畫面,而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集結大成為元四大家,不僅成為人文畫的推動者,更是以非凡洋溢的才華將山水氣韻、抒情寫意、萬物融合之意境扎下不可動搖的根基,是後代追崇的藝術精神指標。而台北故宮博物院首次以董其昌書畫藝術及收藏為大型特展主題,其策展概念打破書法和繪畫作品的區別,依時間軸鋪陳董其昌在藝術脈絡發展及收藏的軌跡,而仿黃公望山水一畫,其前中後層次,以圓緩坡坨上各式林木、巨石聳矗立襯遠景之米式雲山,標為董其昌最具個人風格元素的代表作之一,亦顯現承襲北宋士夫畫並再創自我版本的文人畫典範。
此次展出董其昌書畫創作最早的一件書蹟為「書千文」卷,其探董其昌自十七歲開始初習顏真卿,爾後遍臨魏晉唐宋諸名家所練其一身兼擅行書、草書與楷書,自成一格之秀逸典雅書風筆韻,並已能看出董其昌虛實用筆的基本重點論調,而晚年沉著精謹樸拙中的姿態,從臨「顏真卿告身帖」楷書風格並未模仿原帖的點字與結字,完全以自身發展出來的顏楷筆法來書寫,用筆生熟整密虛實中帶有線條姿韻,可視為董其昌心中理想的楷書風格,並成為一貫堅持的臨摹態度。
雖董其昌留存的精品以小字居多,但大字的率性書寫雖沒有小字的從容熟捻,但罕見傳世的巨軸「書周子通書」軸,卻是能感受其個人厚實的掌控力,在平穩中透出淡然不驚的自我個性,也許這也是他一生遊盡大江南北,履行以天地為師的主張而熟成的。另一難得巨幅畫作「夏木垂陰圖」軸,更是展現出董其昌已融合黃公望、董源風格意象的作品之一,由枝葉撐起的雙樹屹立於石巨上,與雖漸遠亦能感受巖巨陡曲之硬度,乎外有擎天巨擘之意境,視覺的引導與跟進上絕無冷場。而董其昌護送館師田一儁自北京歸葬福建,可稱為首次的壯遊經驗,次年旅途中阻風河道,舟中宴坐無事,遇自然風景觸動而以書畫為紀錄其靈動,景色山嵐風吹草偃之詩意集結成「紀遊畫冊」,彷彿就如同現代人觀光旅遊時,用手機拍照記錄有所觸動的景色,並寫下幾句自我感言上傳到臉書,其記錄心境的用意古今不變。
而收藏的愛好,亦有同好者一同培養切磋之道古今也不移,而當時富庶社會環境,賢達文人求孺慕風雅之氣影響至民間,富商間焰起研修藏畫,並好書畫怡情交誼,當時董其昌提出之文人畫論點也是時下推波助瀾之因。台北故宮博物院將院藏超過三百件的董其昌相關作品中,挑選代表性的書畫作品與重要鑑藏品展出。而董其昌他的「集大成」的主張及風格則引領其後文人畫風的轉變,是書畫家亦是大鑒藏家,十五世紀的七○年代後半葉,他開始參與書畫鑒賞活動,九○年代起著手收藏歷代書畫名跡,為清楚呈現董其昌藝術發展的脈絡,以數量豐富的紀年展件為主軸,分別為「創-董其昌的書畫創作」、「藏-董其昌的書畫收藏」兩單元來策展,展現終其一生,董其昌寓目、賞鑒、收藏的書畫、法帖多達數百幅,這些作品都是他研習書畫、增加學養、豐富胸中丘壑、建構書畫理論的重要基礎。他在書跡、畫作上的題跋,或辨識真贋,或品評作品優劣,或敍述源流特色、記載流傳經過等,不但為這些作品增色,是研究董其昌書學畫論觀點重要的參考資料,更提供了他藝術交往和書畫收藏的豐富訊息,讓觀者能對其生平與藝術成就有更深入的瞭解。
雖董其昌一生處事稍有爭議,但從藝壇領袖風範的觀點,除了自我藝術展現獨特外,不僅書畫成就倍受後世肯定,也提出了許多藝術理論,如提出唐代以來繪畫「南北分宗」的發展史觀,且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為追求境界,至今仍是書畫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具有啟發後代的力量,相信從歷史文化的印證下必有貢獻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