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

Home

「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

藍白輝映 串流世界
陳思帆

青花高雅如豔,青花瓷透沁如人,中國的青花瓷,流傳廣泛,而當明代青花瓷遇上亞洲新元素,激盪出新奇的多元面貌,深受世人賞愛。瓷胎呈現潔白光亮的質感,鈷料勾勒精緻細膩的紋飾;藍白輝映下的唱和與激盪,使得青花瓷成為華麗瓷器的代名詞,也是演繹生活美學中其一的極致表現。

 

最晚在十四世紀的元代中國,江西景德鎮成功燒製出高溫青花,並立即銷往海內外,成為當時瓷器產業中新興的流行品類。到了明代,青花瓷的燒製技術更加成熟,各式器形與裝飾質量俱豐。而明代中國與臨近亞洲國家往來頻仍,亦促成青花瓷中新奇有趣的異國情調;相對於端整精緻的官窯,民窯青花的紋飾造型也毫不遜色,呈現出自由活潑、奔放野逸的樣貌。

 

國立故宮博物院承襲清宮舊藏,收藏為數頗豐的明代官窯瓷器,其中又以青花為首。再者,近年透過各方徵集,增添許多民窯青花,足以呈現明代青花瓷的發展脈絡。故宮南院貫徹亞洲文化中心的定位,以明代為軸,先是將有明一代三百年分作前、中、後三階段,分別展出「洪武至宣德」、「正統至正德」、「嘉靖至明末」等官窯中之精品,並加入同時期亞洲其它地區的作品供觀眾自行鑑賞比較;第四單元則陳列亞洲各地生產的青花瓷,呈現藍白潮流於各地不同的發展風貌,進而勾勒出青花瓷在明代中國與亞洲國家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明永樂青花龍紋天球瓶(高42.2公分,口徑9.3公分,底徑16.2公分,景德鎮官窯/故瓷11423),侈口、直頸、溜肩、鼓腹的長頸瓶,底部微凹無釉,器頸近口部描繪忍冬紋,器身主紋為一張口雙角三爪龍,氣勢恢弘、栩栩如生,隙地以纏枝番蓮紋為飾。青花帶鐵斑,具明初青花使用的進口鈷料「蘇麻離青」之特色。此類球形鼓腹器名稱因似天上星球而名「天球瓶」,但亦可能來自伊斯蘭金屬器等的啟迪。除龍紋天球瓶外,故宮博物院亦藏永樂番蓮紋天球瓶(故瓷12546)。

 

第一單元-明初期青花瓷,洪武至宣德(1368-1435)

明代初年,太祖曾指示將官方用器「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可見當時江西景德鎮產品尚未獨大,而是與浙江龍泉窯共同供應官方所需。之後,景德鎮多樣的紋飾與顏色釉似乎更能符合潮流,尤其是青花品類不僅能充分表現紋飾線條,亦有利於樹立官樣,於是漸漸脫穎而出,躍升為宮廷使用器皿中的主要品類,在帝王的生活中作為食器、祭器、文房具、禮物等,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明初青花紋飾與造型都呈現雄強剛健的特色,且鈷藍以蘇麻離青為原料,使得青花呈色濃艷並偶帶鐵斑。元代青花瓷已洋溢濃厚的異國風情,而明代青花更出現了許多不見以往的外來元素,例如作品造型與紋飾上所見的伊斯蘭美術要素,與作品上屢屢出現的梵文與藏文等。

 

異國風情代表作,可觀其明 正德(一五〇六∼一五二一)青花波斯文蓮花盤,高3.8公分,口徑15.6公分,底徑8.8公分,景德鎮官窯(故瓷15705)。弧壁盤,帶圈足,胎質薄可透光,釉表光亮瑩澈閃青,露胎處略呈橘色。器表內外以青花描繪圖案,盤內外近口緣處裝飾帶狀勾雲紋,外壁畫纏枝蓮花十朵,間飾十個波斯文字,連讀可寫成:「در بزهّ حلق خود را پاک دار از هر مزه ّ تا نیفتی در وبال」,直譯為「在犯罪之處,在你的喉嚨排除任何不同味道,以免碰到麻煩。」可意譯為:「避開罪行,以免惹事」;內壁中心以菱花形開光內置一波斯文字「نعمت」,意義為:「恩典」,器底雙圈內飾「大明正德年製」六字楷款。

 

第二單元-明中期青花瓷,正統至正德(1436-1521)

掐絲琺瑯技術從西方傳入,元代開始製作,明代景泰年間達到高峰,因此又稱「景泰藍」。清代以畫琺瑯器的成就最為突出,康、雍、乾三朝傾力發展,康熙時宮廷造辦處得到歐洲工匠指導,成果堪與西方競美;而乾隆朝融合各種琺瑯技法並結合中國與西洋紋飾,是中西文化交流燦爛的新頁,亦是清朝國富民強的象徵。滿清龍興於東北,結好西藏、蒙古諸部,定期互相餽贈佳禮。展品中的法器多為喜馬拉雅山地區巧匠所作,是西藏政教領袖在呈遞國書或節慶時進獻皇帝之珍希貢物,正是清廷善巧運用宗教信仰,維繫廣大疆域和平的見證。金屬器是工藝中的貴族,在金屬胎上塗覆琺瑯釉藥燒製而成的琺瑯器,在明清時期成為重要的工藝。

 

第三單元-明晚期青花瓷雕鏤,嘉靖至明末(1522–1644)

嘉靖朝以後,青花紋飾越顯繁縟,並出現新穎造型,顯現此時技術精熟。此外,在帝王信仰的影響下,作品中也帶入了道教、佛教的裝飾要素,並充滿吉祥寓意。萬曆以後官民窯場間的界線越趨模糊,加以海禁廢弛,民窯嶄露頭角,其中青花瓷也成為貿易市場的熱門商品。為因應來自海外各地的訂購,青花瓷上增添了許多異國樣式。從現今海外展示收藏、沉船打撈與陸地考古挖掘等,也顯示了此時青花瓷器風行五大洲,不管是近在中國本地,或是遠在歐洲,都有明代青花瓷的蹤跡。

 

第四單元-亞洲的青花瓷 越南、韓國、日本、伊朗

相當於中國明初的十四世紀下半葉起,當遙遠的歐洲還在苦思「白色黃金」的製作秘方,中國的鄰國越南、韓國與日本,在技術上彼此轉移影響,陸續生產了青花瓷。不管是細描輕繪、重現精緻品質的韓國青花,在淡色質樸中添加金彩翠綠的越南青花,以及寂靜冷枯與繽紛多彩並存的日本青花,都有如枝葉派生般,競演著亞洲文化多元的豐富。其中,明朝與清朝曾一度實施海禁、停止官民出海,中國青花瓷器市場貨源短缺,越南與日本青花瓷器遂分別以異軍突起的氣勢,趁著中國青花帶起的「藍海」,競相加入了全球的航海貿易,成為高貴貨品的供應者。

 

十五世紀流傳到越南,而呈現當地的風俗民情,如珍藏品青花加彩猴王,此猴耳垂肥大,並繫著一對以青花勾勒花朵紋樣的大耳飾,從頸部到身軀處,交領右衽的衣著內呈現清晰鎖骨。模塑成形的象生猴器,除器底外全體施釉,器身有釉下青花及釉上多彩爭豔,部分以漆層打底而後描飾金彩。猴態為擬人化,右腳屈膝,帶環的手持一玉壺春瓶置於膝上,左腳掌面朝後。臉部朝上仰望,五官造型誇張,作瞪目張嘴狀。腰間左側配有一把長劍,衣著背後畫有一騎馬人物打獵圖像。這件作品有著武生、英雄造型,似乎身份不凡,令人聯想起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主角之一的哈奴曼(Hanuman),哈奴曼既是猴軍的統帥,也是印度完美忠臣的典範,在印度廣為傳頌,後來也流傳到印尼等地。

 

當歐洲琺瑯在十七世紀後傳入中國後,影響了亞洲以清宮為首的清代,在釉上增添了色彩,但青花瓷沁白單色深淺的魅力卻仍然心曠神怡。而荷蘭東印度公司穿梭歐亞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景德鎮甚至模仿日本製的荷蘭風青花陶,而荷蘭當地也仿製明代萬里年間的中國青花獲利,文化的交流透過藍與白的流串激發起世界時代的運轉,豐富了近七百年的文化歷史,相信往後,藍白輝映依舊是歷久彌新的風采。

LOCK_K1B008846N000000000PAB明永樂 青花四季花卉執壺.jpg

日本 鯉躍龍門青花大盤.jpg

LOCK_K1B011422N000000000PAA明永樂 青花龍紋天球瓶.jpg

LOCK_SB5B000120N000000000PAB朝鮮李朝 青花龍紋罐 .jpg

LOCK_K1B005593N000000000PAB明宣德 青花藏文高足碗.jpg

LOCK_B1B000291N000000000PAE越南青花蓮花盤.jpg

LOCK_K1B007443N000000000PDA明宣德 青花、藍地白花、紫金釉折之石榴花果紋盤.jpg

LOCK_K1B004022N000000000PAC明初 青瓷劃花一把蓮折沿大盤.jpg

LOCK_K1B005070N000000000PAB明永樂 青花波斯文小碗.jpg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