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095天,1,576,800秒的等待,到底是甚麼心境?
從百樣構思萃取精隨、精雕細琢願留神韻到一毫不差的脫蠟、在心中不斷演算的熔流串流的路徑,讓時間與溫度不斷拉扯、甚至打掉重練的輪迴、最後還得默念冷卻研磨下能期待的完美,這才開啟一件琉璃藝術品與人溝通的旅程。在聽完琉璃藝術家楊惠姍用柔美的語調淡淡地說出十二道工法,完成一件藝術品的歷程後,這是我問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而也點醒一件事,當人們在欣賞每位藝術家,在光線照亮下呈現所謂最完美的藝術作品時,光源的背後卻有無法估計的心血及煎熬的心理撞擊,才能讓那一眼十秒或十分鐘藝術靈魂開始對話溝通。
正如白居易詩作中所說“彩雲易散琉璃脆”,琉璃是一種最能呈現生命無常的材質。誠實說,雖然有看過一些國內外琉璃藝術作品,依舊與大家對琉璃有著刻板的印象,但在欣賞《Why Glass & TOOTS ZYNSKY》璃藝術大展後,從策展人—琉璃工房創始人張毅與楊惠私人收藏的世界各地玻璃大師作品,無非是按下了有如放煙火般的喜悅以及驚艷,經過細緻的解說,不光是作品的藝術深度,還包含了藝術收藏的意義與信念的價值。而琉璃確實是大眾熟悉的材質,但卻不知原來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及思維,都還無法探索完這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媒材,倒帶回30年前楊惠姍在拍最後一部電影時,第一次與琉璃藝術作品相遇的剎那開始迷戀這個千面女郎般材質,溫度是琉璃的生命,氣泡是琉璃的呼吸,一度之差會是完美,也會是破裂的過境,試想每位欣賞這次收藏展覽後,必定會開啟與琉璃和諧吐納的異想世界。
28年的Why Glass生命學習累積,大師心中永無止境的藝術熱情,此次琉璃工房松菸舉辦《Why Glass & TOOTS ZYNSKY》20年後,台灣又見琉璃藝術大展,展覽第一部分,以“Why Glass?”為主題開始,由28件絕世私人世界玻璃藝術珍藏作品,是近代世界玻璃藝術史的縮影,也敘述了張毅和楊惠姍,從1987年起28年來,獨自奮鬥建立亞洲琉璃藝術的自省和回顧,當現在再看到當時在紐約的藝廊與「A City」相遇,成為收藏第一件作品,親自雙手捧回台灣,卻又因負債一億八千萬忍痛割愛轉賣,又萬般反悔的拜託新買主再賣回來的「A City」這件藝術作品時,城市中的每個窗戶裡的光影故事,似乎也呈現了兩位如同摸索琉璃如流轉每個城市地點一樣,盤根錯節的琉璃藝術的追尋,和對於台灣文化生命的奮鬥歷程,也是琉璃工房動人心弦的甘苦歲月寫照。而收藏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因為相遇而喜歡而珍惜,是任何人拿不走的心靈點滴與支持的動力。
WHY GLASS的作品,包括:由19世紀世界玻璃藝術第一人艾米爾·加萊(Émile Gallé)開始,涵蓋了玻璃脫蠟法巨匠,法國新藝術時期代表人---艾米爾·德孔西蒙(Emile Dacorchemond)博物館級作品,穿越1960年代的Studio Glass 運動,法國玻璃藝術世家傳人安東尼·勒彼里耶(Antoine Leperlier),美國玻璃藝術傳奇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玻璃詩人-保羅·史坦卡(Paul Stankard)、瑞典玻璃抽象大師-安·沃爾夫(Ann Wolff)、玻璃藝術界的“畢卡索”捷克李賓斯基夫婦(Stanislav Libenský and Jaroslava Brychtová)、日本國寶玻璃藝術家藤田喬平以及華人琉璃藝術開創者楊惠姍和張毅等9個國家,21位國際藝術家、50件玻璃藝術作品。
另外焦點之一TOOTS ZYNSKY個展,張毅楊惠姗透過紐約權威藝術經理人Barry Friedman的促成,力邀當代玻璃藝術最標誌性的藝術家TOOTS ZYNSKY,首次在台灣展出TOOTS最新作品。1980年起以獨創的玻璃技法,展示一個工作室玻璃藝術空前里程碑,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美國MOMA博物館收藏的琉璃藝術家。TOOTS作品,以唯有玻璃的特質,才能展示的奇幻如夢的美麗,每一件作品彷彿音樂旋律,又如舞蹈的動感,以嫵媚迷人的色彩和光影,雄辯地論證了第一部分WHY GLASS展覽的必然性,譲琉璃藝術有了一個煦麗答案。
張毅,楊惠姍想說的,不一定是生命的解答,而是一份熱情擁抱生命堅定的力量。琉璃,對琉璃工房而言; 不僅是一種材質,一種創作的媒介,而是一種精神,一種生命。而琉璃的脆弱,它和光的關係,形成特殊的視覺變幻,始終提醒著每個人,生命裡時時充滿著「無常」,但且慢,我們就試著學會欣賞享受這「無常」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