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跟上「旅者」的腳步,然後遇見了「藝術」

Home

跟上「旅者」的腳步,然後遇見了「藝術」

吳廣慈

翻開厚達400頁曾文泉第一本《喔,藝術,和藝術家們:曾文泉的美學生命及藝術旅行》一書,沒有預期以為的大量藝術作品照片、藝廊開幕派對現場及藝術家們的大堆頭合照,但驚豔的是仔細紀錄每一個藝術旅程及感想,而在訪談時也與刻意的談起,作者曾文泉覺得當初設定書的定位,硬是咬著大量的二十萬字,就是要不客氣的敲破對藝術圈及藝術策展工作存有幻想的人,因為藝術工作,絕對是嚴肅且有門檻的,但不諱言是充滿驚奇的。

 

曾文泉47歲時從迪士尼台灣區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休後,剛開始的前半年,完全不知如何從原本忙碌的生活中沉靜下來,後來受了前新力公司的亞洲區電影代表如何開啟新生活的啟發,才開始了自己的「藝術」與「旅行」的新生活。曾文泉的藝術行旅,除了參訪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等硬體建築物外,也同時會遇見藝術家,策展人,館長,藝評家,藏家,或者說「藝術先鋒 (Art Patron)」,這些人透過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牽動整個藝術生態,同時在該城市淺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代藝術環境,他試著紀錄與他們的邂逅,交往,一些記憶中有趣,值得書寫的故事。而且現在已經在籌拍一部有關於藝術的電影,人生的路很有趣,走著走著還是會與離開的那件事,用另一種方式交會。

 

書中記錄他自紐約的Gallery Hopping啟程,曾在東京駐村;在瀨戶內海遇見第十七世千利休,在水都威尼斯連夜參加藝術家派對;他在瑞士巴塞爾的高端收藏家中,領悟到代代傳承的、不隨機的收藏品味,他的藝術行旅走到了比利時的根特市,又繼續再往下一站柏林,然後,我們回到這個跟著光生活作息的人的家,啜飲一口『只需感知,別判斷』的美酒,接著再一起上路,聽他一路上細細訴說當代藝術的世界,那裡的人、那裡的趣聞、那裡的創作,像一個好讀的學生。在書中,以日本,美國,以及歐洲專業當代藝術中心美術館為對象,整理出每個城市裡,重要的藝術展覽機構,有些號稱美術館者,有豐富的館藏,藝術中心類別,則可稱為該城市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空間,一般藝術家被邀請能進入展覽項目者,都是優良,能見度高,在學術上得到認同的藝術家。除了參訪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等硬體建築物外,也同時會遇見藝術家,策展人,館長,藝評家,藏家,或者說「藝術先鋒 ( Art Patron )」,這些人透過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牽動整個藝術生態,同時在該城市淺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代藝術環境,試著紀錄與他們的邂逅,交往,一些記憶中有趣,值得書寫的故事。

 

曾文泉涉獵當代藝術超過十年的時間,不論是促進台灣與日本、歐美地區當代藝術的交流,或是自身對於當代藝術的熱愛及豐富的經驗,他的故事,他的閱歷,他的觀點,他生動的描述…除了可以作為在當代藝術領域學習的年輕藝術家、學生,概括性的認識當代藝術外,對於想要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指南;而,他背包客式的世界各國當代藝術巡禮,則對於喜歡旅遊、喜歡親近美術館及博物館的旅人來說,兼具知識與娛樂性,同時在培養美感及品味生活上,也能有不同的體悟。

 

在談到收藏,中國藏家喬治兵說過「收藏收藏,要能收但也要藏的住」。他常常想到當佐佐木次郎與宮本武藏要做世紀之決鬥時,要到山上練劍,女人抱著他的大腿、苦求讓她上山照顧他,他一腳踢開,說著「練劍的道路,是狹窄的,容不下兩個人通過」。不知道為什麼常常想到這個畫面,收藏的道路,要堅決的走下去,需要許多條件,曾文泉慶幸自己還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往前走。

 

「藝術是什麼?」流連在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或是佇足於大大小小展覽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嗎?答案是,不確定的。

「為什麼現在的當代藝術,總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好的當代藝術家,可以看到未來的藝術形式,同時提前反應出來。如果回到梵谷的年代,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那個時候的人們,不也難以體會他的創作,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他的創作根源。而曾文泉也提到,國際性是台灣藝廊及藝術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不過這都是必經的過程,還是非常看好台灣藝術家在自由創作環境下,必定能展露當代藝術代表的未來。

 

而曾文泉的藝術旅程的學習,讓他五十歲後更睿智,更是樂於分享日日與藝術為伍的生活,鼓勵大家,不要為畏懼,因為愛上藝術與旅行,絕對是美好的記憶。

 

曾文泉 新書cover--.jpg

IMG_3364.JPG

IMG_3405.JPG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