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林(1953-)臺灣彰化人,為「101現代藝術群」與「台北畫派」的創始成員,臺灣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反映臺灣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以及多個政權間不斷轉換的在地人民感受。楊茂林作品題材富含滿滿的土地關懷,運用宗教與美國日本卡漫、童話與電視電影揉雜後產生出來的混血大眾流行文化,作為創作元素,將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與虛擬人物結合,時而搭配宗教儀式性的展現手法,儼然打造了一個屬於藝術家內心願望實現的夢幻世界。北美館館長林平以「常駐青春期的藝術家」來形容楊茂林,認為他的創作過程永遠在挑戰自己所處的時代、生長的環境,以及挑戰藝術家自己既定的創作型態。楊茂林本人則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入世的憤青」,對於這次在北美館舉行的創作回顧展更是感到百感交集。
本次回顧展主題「MADE IN TAIWAN: 楊茂林回顧展」取自藝術家1990年至2003年系列作品名稱,「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一詞為國際行之有年的臺灣出品認證標記,它除了在世界商貿舞台上表達自身的獨特性,使用英語做為表述媒介,也同時揭露在全球化浪潮裡歐美文化對亞洲文化的影響與強勢,並透露出臺灣以代工為經濟命脈的產業生態實況。
回顧展展出近兩百件作品,包括繪畫、綜合媒材、雕塑等等,作品年代由1984年藝術家自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後的初期油畫創作,至2015年最新多媒材雕塑作品「尋找曼荼羅」雕塑系列。楊茂林在創作規劃上具有強烈的主題性與系列思路脈絡,本次展覽以創作時間為主,藝術作品主題系列為輔,分為五大展覽區:前衛反動、國族史詩、惡品味、仙班出列、異想幻境,呈現藝術家關心的議題與媒材不斷變化卻始終熱情的藝術生涯,以及臺灣自戒嚴至解嚴後的文化變遷常民史觀。楊茂林「MADE IN TAIWAN」創作共分為三個系列,分別為「政治篇」、「歷史篇」與「文化篇」,按照時間順序依序現身,此一系列在楊茂林創作作品中佔了頗重的篇幅,並且在歲月的推演中呈現出藝術家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裡呈現的社會環境關照。本回顧展借用此系列創作名稱為題,除了「MADE IN TAIWAN」一詞內蘊複雜文化意涵之外,同時也是本土感強烈又對外來文化敏銳的楊茂林,其以繪畫雕塑書寫臺灣社會史觀、企圖以個人視角打破大歷史的註解。
一、前衛反動(1980年代-1990年代初)
1987年解嚴前後的年代,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之間的不諧調異常突出,瞬息萬變、大量湧進的資訊,也與傳統價值、歷史記憶之間產生隔閡,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情結。80、90年代的臺灣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內部變動期。此一時期的創作作品以油畫為媒材,內容包含將古代神話反叛角色轉變成為英雄的「神話系列」 (1984-86),使用山海經人物夸父、鯀、蚩尤等人帶有叛逆性格的神祇作為畫中主角;「圖像英雄」(1986)、「遊戲行為」(1987-89)帶入漫畫分隔視覺效果,利用誇張筆法描繪肢體,顏色鮮明,畫面呈現簡約;「MADE IN TAIWAN政治篇︰肢體記號篇、標語篇」(1990)與「MADE IN TAIWAN政治篇︰瞭解紅蘿蔔的N種方法、鹿的變相 」(1991)翻轉與分解生活中常見的政治象徵與標語,以典故暗喻當時政府對於思想的箝制,創作者對臺灣社會政治現象的關懷在畫面中呼之欲出。
二、國族史詩(1990年代)
此一時期的創作視角轉向臺灣歷史的重新梳理,跳脫出課本裡大民族主義的思維,以考古、人類學角度定義臺灣歷史脈絡。在「MADE IN TAIWAN政治篇」後,發表「MADE IN TAIWAN歷史篇」,包含「圓山紀事」(1991)、「百合紀事」(1993)、「熱蘭遮紀事」(1992-93)與「大員紀事」(1994-95),媒材依舊以油彩與畫布為主。
三、惡品味(1990年代晚期-2000年初)
楊茂林於1999年進入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就讀(當時名為國立藝術學院),「MADE IN TAIWAN」系列的「文化篇」標誌著楊茂林在創作上重要的轉向,接觸到電腦影像合成的新技術,讓他的創作觀念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與轉向,題材內容方面也有了顛覆性的改變。相較於之前「政治篇」嚴厲的現狀批判,以及「歷史篇」沉穩而悠遠的歷史敘事,在「文化篇」當中,楊茂林挪用了流行次文化的卡漫人物,以無俚頭、惡搞的拼貼手法,結合輕佻、張狂的性暗示,怪誕幾近淫穢的情色意象,惡作劇般的翻轉向來的美學格調與菁英品味,並也暗喻中西文化在臺灣社會共存共盛,卻無法交融繁殖新類型文化的個人社會反思。
四、仙班出列(2000年代)
「MADE IN TAIWAN文化篇:封神之前戲–請眾仙III」(2002-03),此一系列的作品以空間、裝置與氛圍三者為創作媒材,由平面圖像走向立體雕塑,將卡漫人物與宗教雕塑元素結合,使聖俗相容,「摩訶大聖羯摩曼荼羅」(2005-07)處理藝術家心中對於「曼荼羅」(意即「最光明的所在」)的想像,讓小時候的偶像孫悟空化身未來世界之主彌勒佛,「摩訶大聖羯摩曼荼羅」系列作品在形式上處理得特別莊嚴和諧,在染色的技術上帶有楊茂林從繪畫經驗中延伸出來的美感,曖曖含光效果的金屬表面,具有視覺上與精神層面的連貫。楊茂林更將自己擅長的繪畫性特點運用在染色的過程當中,開展出更豐富的變化,是以往鑄銅作品不常見的。「有關愛情的故事」(2007-09)包括悲劇與喜劇兩個系列,分別取材自日本卡通、丹麥安徒生童話、好萊塢電影金剛與德國格林童話。從這六個故事發展出平面電腦繪圖的作品,成了日後「窗花」系列的藍本;「窗花」系列為參加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婆娑之廟》個展所構想,於聖紀凡尼和保羅教堂展出。
五、異想幻境(2000年代後期-2015)
近年來,楊茂林的創作主題往個人理想的童趣世界實現邁進,「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2006) 是楊茂林鑄銅作品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主角為小飛俠彼得潘,共有五尊,分座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騎乘放大數萬倍的昆蟲異獸,守護著夢幻島,以藝術家本人形象為塑造範本的美國超人則成為彼得潘的護法,守護這位無須為現實世界擔憂的快樂小男孩;「追殺愛麗絲」(2009-10)帶有少男對於女性身體的純真綺想,混亂與無厘頭的世界觀也成為無邊界奇想創作的園地;「尋找曼荼羅」(2014-15)由「黯黑的放浪者」(深海魚)、「花落春未盡」(金魚)、「瀲灩之魂」(鬥魚)三部分組成,為自2014才開始的創作。此系列以各式魚種為造型,並在魚眼處配備發光裝置,透過童話故事「綠野仙蹤」裡的角色們串聯,每一個角色安排一隻大型深海魚作為座騎;而深海魚同時也是藝術家性格的自我投射,此一系列為楊茂林在大型銅雕創作的最新嘗試,並且「瀲灩之魂」的系列作品仍持續發展中。
楊茂林說: 「藝術是我顛覆的手段,藝術是證明我存在的工具,藝術是我的發言權。」相信這些回顧作品雖是過去完成式,但楊茂林的顛覆因子依舊是現在進行式般的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