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用音樂與原鄉孩童相會~台灣弦樂團

Home

用音樂與原鄉孩童相會~台灣弦樂團

ART LIFE 藝術生活
劉世玥

原民音樂文化的保存者與偏鄉音樂教育的深耕者, 今年再次下鄉,用音樂與原鄉孩童相會。

就在去年,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主辦的原鄉絃樂巡演音樂會,特別委託台灣絃樂團組成的室內樂四重奏,直接赴原鄉演出,將偏鄉孩童較難接觸的音樂會現場演出直接搬到孩童面前,讓他們與古典音樂沒有距離。
由於成果斐然,今年再次合作辦理「2016原鄉絃樂巡迴音樂會」計畫,將於全台15個不同地點做巡迴演出,為更多原鄉孩童帶來音樂藝術教育的刺激。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守護者


原住民族古調承載著原住民族自身對於部落歷史、土地以及人文環境的生活記憶。古調多以傳唱的方式留傳於部落中,想要在處於資訊爆炸及強調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中保存並非易事。原民會爰積極蒐集原住民族古調,期保留及傳承原住民族音樂文化。


在保存原民音樂文化的構想中,首度與國內外知名的台灣絃樂團合作,並嘗試將「原民古調室內樂化」,祈望能提升並建立保存原住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元平台。台灣絃樂團憑藉多年深耕偏鄉的演出經驗及古典音樂之專業,發想出優美古調可藉由具西方音樂發展基礎的室內樂四重奏樂譜形式保存下來。


在此次2016原鄉絃樂巡演音樂會中,將以原鄉流傳的古調以西方音樂的形式呈現,讓音樂與生活經驗結合,在孩童孰悉的旋律中傳遞西方音樂的知識,更刺激他們對於音樂學習的渴望,主動踏出學習音樂的第一步。未來也期望透過原民會所保留的傳統音樂文化資產,以更寬廣、多元的音樂方式呈現,並代代相傳。


胼手胝足朝向「音樂藝術教育推廣」的理想邁進


音樂藝術教育推廣可以依據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而有不同的做法。而台灣絃樂團針對偏鄉孩童、親子、及專業音樂人才三種不同族群,打造出不同層次的音樂藝術教育推廣活動。

  
偏鄉教育資源匱乏及城鄉差距資源不均,是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而隨著台灣教育體系「多元化」的發展,孩童們更需要大量接觸不同的知識及藝術文化,然而城鄉差距與師資不足問題,始終讓偏鄉孩童在教育資源上處於弱勢。


團長鄭斯鈞不僅僅是音樂家,同時也是長時間投身於音樂的教育者,在「音樂藝術的受教權應是人人平等享有!」的理念下,由自身做起,說服團員一起背起琴盒,走向偏鄉。以身體力行彌平城鄉音樂藝術資源不均之現狀,以及實踐「音樂藝術教育推廣」的理念。


「音樂」存在於人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卻因音樂的「無形」容易讓人忽略。
相對於偏鄉孩童,生活於資源豐碩、軟硬體設備齊全之城市中的大人小孩,音樂教育資源對他們來說唾手可得,卻也是最容易忽略生活周遭音樂之美的族群。


台灣絃樂團試圖將「音樂」與孩子們的生活融合,從2001年起即嘗試以親子音樂會形式,打破大眾對於古典音樂會「嚴肅」的刻板印象。2005年更將「嘻音哈樂親子音樂會」訂為每年固定的演出節目,用說書人說故事的方式呈現音樂會的故事主軸,讓孩子在「聽故事」的氛圍下融入音樂家的現場演出,而故事中不時穿插時事的幽默、微諷刺的橋段,一樣能讓家長們同樂,打造親子一起進音樂廳聽音樂會的快樂回憶。期望讓大人小孩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聆聽音樂,逐漸發現「音樂」就是生活,生活中也處處藏有音樂之美。

原鄉弦樂富山國小演出

遠小孩~偏鄉演出

2016嘻音哈樂親子音樂會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