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絃樂團長期致力推廣音樂藝術教育,堅信向下紮根可培養出更多對台灣土生土長的音樂藝術家,並為台灣的音樂藝術環境做出實質的付出行動。
台灣原住民族音樂文化如何保存是近年的熱門議題。而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的原鄉絃樂巡演音樂會計劃,便提倡將台灣原住民優美的古調以西方室內樂四重奏樂譜形式保存下來,並以現場演奏的方式將改編樂曲呈現在原住民孩童、觀眾面前。
融和現代樂與原民色彩的室內樂樂曲
我們從由原住民族委員提供,其到各族部落中採集的近百首原民古調中挑選出四首古調,分別來自魯凱族、撒奇萊雅與卑南三個族,予以改編,重譜出四首融合原住民音樂特色及現代樂色彩的室內樂曲。
現代樂作曲概念其實相對複雜,原本樂團老師很擔心孩童們對於如此複雜的樂曲會無法接受,但現場小朋友們對於原民古調樂曲的反應反而比卡通兒童歌曲來的熱切,可見原民古調已留在原民心靈及血液中。
在偏鄉音樂會中的美感經驗與教育
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葛琳(Maxine Greene,1917-2014)指出,「藝術能使學生更具區辨力與敏感性。……了解藝術愈多,越能活化想像力。」-葛琳,2001。
由此可見,若在孩童的教育成長階段中,能接受越多不同種類的藝術對於孩子的思考與敏感是有極大幫助的。
然而,偏鄉孩童對古典音樂的接觸貧乏。即便是學校亦無法提供孩童多元化的教育資源。而音樂藝術這類精緻藝術更是一項需要臨場感受,才能領略到現代科技也無法複製出的藝術光暈(Walter Benjamin,《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5)。
樂團用輕鬆熟悉的古典樂曲穿插卡通歌謠及原民古調,持續吸引孩童專注力並以有獎徵答這傳統但有效的方式激發孩童內在的自我思考與想像。讓這90分鐘的音樂會有效實現,不論中西方,在美學、教育界中都備受討論的「美感經驗」與「教育」,這兩種元素如何結合於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