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巴塞爾藝術展舉辦至今將近 50 年歷史,每一年歐美的數百家畫廊經營者都要申請,確保自己的畫廊可以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展不缺席。這些資料包括畫廊的參展歷史,列出旗下藝術家的詳細介紹,還要準備 3D 虛擬攤位設計圖與導覽動線介紹,透過這些精緻的前置作業,打動藝術展的評審團首肯同意該畫廊參展,嚴格程度不亞於四年舉行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2017 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有來自 34 個國家和地區的藝廊參展,當中包括在日本、新加坡、韓國和台灣擁有展覽場地的藝廊,以及眾多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同業。其他有藝廊參與盛會的國家包括澳洲、瑞士、巴基斯坦以至美國、英國和墨西哥等地。今年有 29 間藝廊首次參展,展品不拘一格,有 20 世紀初的畫作,也有當代大師的作品。
尊彩藝術中心今年首次入選「藝廊薈萃 Galleries」主展區,他們將推出三位現代水墨藝術名家的作品。趙春翔、楚戈、李重重三位畫家出生於中國,在 1945 年的中國、國共內戰後,陸續隨軍隊移居至台灣,這是一段中國文化大遷移的動盪時代,民族的移動,思想隨著環境而產生了新的方向,使得中國水墨藝術在台灣於 1960 年代至今,成為現代水墨藝術的發源重心。
三位藝術家以傳承中國水墨藝術的思維與繪畫形式,進行水墨、紙本媒材的實驗,其中抽象的留白象徵,超越形象,並走出了傳統繪畫的束縛,以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及觀點創作,在東、西方的創作思維上、傳統與現代的延續、創新,進行創造自身文化特色的抽象水墨藝術革新運動,樹立水墨藝術現代化的里程碑。
今年的 Art Basel 即將會在 3 月 21(預展)至 3 月 25 日舉行,地點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藝廊,半數來自亞洲及亞太區,除了展出亞洲地區的藝術家作品外,其他地方的藝廊亦將他們最優質的作品帶到香港,展會為世界各地的畫廊提供平台,成為藝術家通往世界其他地方的大門。
關於巴塞爾藝術展
巴塞爾藝術展於 1970 年由來自巴塞爾的藝廊創辦人成立,現今為全球一致推崇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每年於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和香港舉行的藝術展會,演示了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最高水平。三大展會各有其地區性意義,參展藝廊根據不同地域安排展出作品,巴塞爾藝術展亦積極與當地文化組織合辦各類型的藝術活動。
近年來,巴塞爾藝術展於藝術界的參與,突破了現有的藝術展會模式。2014 年,巴塞爾藝術展聯同 Kickstarter 開展「眾籌萌藝」(Crowdfunding)計劃,協助全球極需要資助的優秀非商業藝術項目,至今經 Kickstarter 籌募的資金共逾一百萬美元,支持全球多項創意藝術計劃。
楚戈,本名袁德星(1931-2011),中國湖南人,是台灣藝文界的一個傳奇—在台灣現代藝壇上幾乎很難找到像他一樣集文學、評論、研究、創作於一身的重要人物。他原本是一個小兵,但憑著聰慧的才氣和自學苦讀,年紀輕輕就已聞名台灣的藝文界。楚戈年輕時參與台灣現代詩、畫運動,寫現代詩、寫散文,並在報章雜誌上頻繁地發表藝術評論,他下筆既快又利,褒貶不講情面,楚戈的筆名因此聞名遐邇令藝壇人士又愛又恨。
35 歲時,楚戈進入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工作,經過 30 年的研究淬礪,成為國內知名的青銅器專家,並以個人之力出版了《中華歷史文物》、《龍史》等重要的古美術鉅著。繪畫、書法本是楚戈閒暇時從事的興趣,50 歲之後楚戈才開始潛心藝術創作,然而他源源不絕、自由不受羈絆的創作力,屢屢創作出豐沛、風格多變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備受藝術界肯定,使他成為台灣現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李重重,1942 生於中國安徽屯溪的書香世家,父親李金玉先生為知名水墨畫家,以傳統北派青綠山水見長。李重重自小耳濡目染,對水墨創作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卻發展出與父親截然不同的奔放風格。復興崗政戰學校美術系期間,西方油畫的訓練令她更大膽地創新突破,培養了不拘泥於傳統水墨的宏觀視野。
畢業後她加入了劉國松等人所倡導的「中國水墨畫學會」,創造了具現代人情感與時代精神的水墨。大器的佈局配上拓墨、自動技法的運用,使她的作品在蒼勁顯得流轉靈動;明亮的色彩在墨色中跳躍穿梭,同時又有她所言「大象重重跺腳時那樣的震動」。獨特的風格讓李重重在陽盛陰衰的台灣抽象水墨界佔有一席之地,並且散發著剛柔並濟的魅力。
趙春翔(1910-1991)出生於中國河南,早年隨父學畫,曾就讀於河南第一師範學校美術系,1939 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專科藝術系。1948 年移居台北,並擔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同時任教於台北政治作戰學校。1955 年獲西班牙政府獎金,赴馬德里深造,並成為西班牙國家美術協會永久會員。於 1958 年赴美國紐約定居,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摯友 ~ 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克萊因(Yves Klein, 1928-1962)。
趙春翔的作品保留中國傳統水墨、書道的筆墨氣韻,結合西方現代造形的精神,創造出「中西合璧」的表現形式,開拓中國繪畫現代化的新境界。曾於紐約、倫敦、多倫多、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展出。作品曾獲大都會美術館、布魯克林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台灣國立美術館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