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保有初心的陶藝傳人~ 吳明儀

Home

保有初心的陶藝傳人~ 吳明儀

ART LIFE 藝術生活
文 : 陳德霈

想到陶 ~ 水流系列彷彿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這一件作品的原創者就是 生長於鶯歌,承襲家族陶藝第二十四代的藝術家吳明儀。因感念其祖父吳文生, 1997 年他將工作室命名為「文生窯」,並以其為工作室品牌,設計產品橫跨傳統 生活陶、青花瓷、釉上彩繪、水流、創意生活陶、公共藝術等。

近年來他將室內水流造景推向了戶外,由於他的巧思,計算設計精準,作品於套合之間,發揮了無限的「延伸力」,他改變了水流過去一成不變的組合,也使得水流有了巨大的迴轉空間,它能在創意上發揮不可預知的嶄新排列組合,亦可隨意由擁有者、收藏人作不拘形式的拆卸安裝。

他的水流不似西方噴泉那般的壯麗,但具有東 方含蓄的風采味,簡潔的造型具有剛中帶柔並 饒富脫俗之貴氣,將傳統的東方逸境,發揮的 淋漓盡致,在視覺美感中,保留了中國古代天 圓地方獨特的認知性,卻又不失時代的流行 性。他的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恰如其份地 扮演著它本身的角色,循環運轉,暢所其流。

如今「文生窯」即將邁入第二十個年頭,從最早的荷葉盆,到專利設計的雙層自體 循環「水流」系列,其創作榮獲無數獎項的肯定,不僅獲得社會大眾的喜愛,更是 業界指標性的代表。

除了「水流」系列作品,「陶藝源」生活陶系列作品,也希望運用深厚的陶瓷基底 功夫製成技術與多元的創意發展媒合,衍生出新的面貌,設計值得收藏百年的工藝 精品。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每一個行業都有其守護神,也就是同業者共同信奉的神祇, 用以保護自己與同行的相關利益。這些與該行業特徵有一定關聯性的神靈,俗稱 「祖師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借助宗教信仰,來獲取可能利益的功利思維更 是鮮明。

相傳羅明先師是製陶的祖師爺,擅長手拉坯技術,在有陶都之稱的鶯歌,早年由不 同窯場輪值安奉一年,並於農曆 9 月 9 日陶神誕辰日時,舉行陶神繞境活動,但隨 著窯場沒落,近年來已無輪祀習俗,陶神則安置於陶博館內。

吳明儀在尋根之旅中,找到羅明先師的相關資料 :

明初,吳氏五世祖淳齋 ( 諱而生,字習初,又諱復,號簡齋先生 1385-1467),任江 蘇省溧水縣正堂,為官清正,且辦奇獄有政聲,故連任九屆二十七年。離任時從鄰 縣陶都宜興聘請一位技工名叫羅明返鄉傳授陶瓷技藝,把手工操作改為瓷車轉盤生 產,將海禁前小巧玲瓏的杯、瓶、碗、碟、盞罐等小件的出口陶瓷,發展為坩、缽、 甕、壺等大件日用陶瓷,進行了重大技術改革。自此,磁灶、宜興人來人往,陶瓷 技術得到交流,使造型古樸,質地細膩的本地陶瓷得到發展,於此立了大功。

清初,泉州石井人鄭成功,棄文就武投筆從戎,高舉反清復明大旗,先後占據泉州、 廈門、金門為據點,並揮師東渡,收復被荷蘭侵略侵占的寶島台灣,泉州人追隨著 甚多。 為隔絕泉州人和鄭成功的聯繫,清政府把泉州沿海村莊的居民趕入內陸居 住,蠻橫的實行 " 遷界 " 即 " 海禁 "。由此,泉州人民衣食無著,生活處於水深火熱 之中。迫於生計,磁灶陶工也和其他泉屬人民一道,拋妻別子,離鄉背井遠渡重洋, 外出謀生。他們不但把磁灶的陶瓷器具帶到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亞、印尼 等僑居地,還把燒製陶瓷的技術傳到這些地方,為中外的文化技術交流做出積極的 貢獻。

屋頂上的文生柴窯 ~

1999 年吳明儀突發奇想與父親在自家四樓頂築起第一座「文生柴窯」,這也是台 灣唯一蓋在屋頂的柴窯。 他意識到環境資源的保護,所以致力研究以最少的燃料、最短的時間,燒出最好的 作品!這樣的目標需要累積相當多的實做經驗,從窯的形式、土的選擇、薪柴的運 用等都需要全盤貫通,才能達到目標。

吳明儀追求原創性,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新的生命,他希望投入更多精力於創作, 於是 2006 年於苗栗的陶藝源地蓋了一大一小煙囪共用的「母子窯」,2009 年以母 子窯自然落灰多樣貌的作品在台灣 - 富貴陶園發表「熔古薪藝 - 柴燒陶」展,隔年 2010 年再發表「熔古薪藝 - 台灣柴燒紅」展。多年來柴燒陶作品不僅擁有豐富多 變的質感與色澤,同時累積深厚的柴燒經驗。

銅紅綠藍窯變釉 ~

只要看到這類型的作品,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吳明儀老師。 在傳統理論上,銅紅釉必需在還原﹝缺氧﹞氣份狀態下才能燒出,而銅綠釉或銅藍 釉卻要在氧化﹝多氧﹞氣份狀態下才能燒成,這兩種燒出條件完全相反,又極其敏 感的釉色,想呈現在同一件作品上,更是難上加難。 " 銅紅綠藍窯變釉 " 是施一層以銅為發色劑的生釉在坏體上,使用瓦斯窯控制燒成 氣份,利用窯內微妙的氣份變化,燒製出自然形成之紅綠藍三色鮮明的作品,並因 燒製出的每件作品變化多端控制不易、失敗率高、更不可能燒出完全相同的作品。

近年來吳明儀除了創作之外,他最掛心的便是教育與傳承,應聘公私立機關、學校 講座,希望將陶瓷文化的技藝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

平日生活中有喝茶的習慣,慢慢的茶齡越久對於茶湯滋味愈講究,因為講究所以研 究,他將自己歸零,從頭開始學習識茶,製茶,品茶 ...... 等相關課程。 希望茶葉藉著陶瓷的特性相互加乘,縮短藏茶時間品飲到茶質轉化中各階段的不同 滋味,這些過程不僅讓他茶學知識倍增,感官品評能力也深受肯定與認同。

吳明儀背負著陶藝世家的使命,卻不被固有的想法所箍禁,創新求變,樂於分享經 驗與傳承,凡事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感受細節帶給自己的啟發與感動,人生的新 目標「陶茶之路」不僅引渡自身三十多年的陶瓷專業背景,成功的為陶與茶之間築 起一道美麗的橋梁。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水里蛇窯的羅明先師雕塑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1998橄欖式貫耳瓶

三色海 (銅紅綠藍窯變釉)2117cm

茶陶講座-壺藝技右4、5為吳明儀老師賢伉儷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