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我們一起做自己

Home

我們一起做自己

INTERVIEW 走訪藝術家
文:劉永仁 資料來源:照片由 有璽藝術空間 提供

「我們一起做自己」,意謂在淡然中隱含篤定的意志力,以樸實直白的語句敘述連 結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鋪陳獨特性的傲然與堅持中,獨行與並行的生命歷程,既 是一個展覽的命題,同時也明確表達藝術創作獨立自主的鮮明特質,「做自己」展 現個人的視覺語言,也「做自己」拓展藝術文化中的一份貢獻。藝術家在熟悉的結 構中鑽研工作,那是源自於創作本心的自然渴求。

有璽藝術空間邀請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共同展出,包括 : 薄茵萍、楊世芝、黃才郎、 洪麗芬、劉永仁、王紀凡,他們分別在藝術、建築以及時尚領域孜孜不倦耕耘,邀 請六位不同領域藝術家的敏銳感知組成,反映於創造性思維的辨證觀點,它是從視 覺文化的層面進展,顯示激發並分析不同學門的內部結構和不同學門的關係,它們 之間因而產生相異之語彙 ; 其意味歸因於本質特徵的變化,牽引審視本身所處的空 間和時間的特殊狀況,開啟探索建構視覺內涵無止盡的疆界。我們援引觀看作品的 表現形式與媒介獨特潛在的質感,激發出展覽的新面貌,藝術善變或可增長我們面 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

黃才郎多年貢獻於美術館並致力藝術教育推展,他兼具藝術創作背景與藝術行政專 才,尤其對於台灣藝術行政的創建貢獻良多,但鮮少人窺見黃才郎發表其畫作,美 術館長之盛名掩蓋其畫名,自是不言而喻。黃才郎早年曾向前輩藝術家郭柏川學習 素描,在潛移默化,嚴謹而紮實的訓練過程中,蘊育薰陶出獨特的筆觸與氣氛。從 他的繪畫題材與內容觀看,尤其情有獨衷繪寫系列花卉、蔬果,在素描與油彩虛實 對比中,轉換量感和空間拉距,從黃才郎描寫的物像中,使人感受到以素描烘托油 畫之間的表現手法,既存在於凝聚內心投入物象的情感與視覺現象的體會,更是創 作能力的修養,直觀體驗生活的品味與藝術的自由精神。

劉永仁自 1996 年以來,「呼吸概念」(concept of breathing) 一直是他創作的追求的
目標,為實踐個人藝術理念,歷經從最初的水墨、壓克力顏料、油畫以及蜂蠟與鉛
片,從系列繪畫到環境繪畫探討,其間的實驗與轉折相當深刻。所有的感覺都具有
某種程度的空間擴張性,試圖在繪畫空間表現新奇深層的視覺語言。他作品表現主
體與生命的對話,自問:空間的入口在哪裡?在困惑的質疑與僵化滯礙的現象過程
中,促使他的探索不斷朝向無垠深淵挖掘:人與空間的關係、空間與環境的相互滲
透性 ‧‥‧,由開闊到壓縮,符號定格結構求取平衡的無限張力。

楊世芝觀看寫實與抽象兩者皆同時存在於我們視覺中,所以繪畫應更充份表達兩者 的並存,喚回那統合性的視覺,就繪畫而言,是「整體」的起始,他們之間存在非 常密切而渾然的整體關係。楊世芝的繪畫表現媒介,主要以油彩與墨水在畫布及紙 上書寫“感知”的造形語言,她將敏感直觀的思維投射於真實景物,浮光掠影躍動 穿梭於景物其間,筆觸形成騷動而豐富的肌理,譜寫多重共存互動的視覺經驗。畫 面上經常呈現溫柔與剛強並行、流動與靜穆對峙交織筆跡的變化特質。楊世芝的作 品,以剪裁拼貼再繪畫,並隨著起心動念賦予畫面豐富的線形變化與肌理,斷裂、 斑痕交織錯綜自成體系無盡生成,尤其關注創作思辨過程之可貴,亦可說是另類的 視覺經驗。

洪麗芬是一位時尚藝術家,創作擴及繪畫、雕塑、金工等當代藝術創作領域。在 2010 年洪麗芬的作品進駐於巴黎皇宮花園北翼迴廊內,與法國文化部及法蘭西戲 劇院彼鄰,巴黎皇家宮殿歷史悠久相互輝映。洪麗芬的代表作「洪絲 Hong Silk」 兼具設計感與實用性,為國際時尚市場注入華風設計的潮流。2014 年更榮獲了全 球華人市場頂尖獎項金點設計獎的最佳設計。本展洪麗芬的作品名為 " 雕塑建築的 縮影系 " ,包括金工與雕塑,特別是以鋼筋編織構成的雕塑以及用鋼絲提煉的抽象 造形,具有寓堅硬於柔存之中,透露原生樸素的爆發張力。

薄茵萍是一位內斂自省且具有俠情哲思的藝術家,1978 年她旅居紐約創作至今, 篤定孜孜不倦的毅力從未曾間斷。90 年代初期以來,薄茵萍活躍於台灣藝壇,並 成立「天棚藝術」長期投身藝術教學,培育無數美術愛好者,又帶領學生致力公共 藝術創作,把藝術帶進生活。薄茵萍創作主題一貫探討人類的當下處境,尤其創作 軸心在於自我生命的反思與外界的溝通,並試圖建立藝術新秩序,由於她使用木料 較能貼近創作情感,用手去刻畫不僅內心踏實且顯得過癮,具有無窮之樂趣。薄茵 萍的繪畫與雕塑,帶有批判性意味,富於刺激、實驗性且百無禁忌,就如同一根點 燃的導火線,充滿各式各樣挑戰之可能性。

王紀凡是旅美建築學者,目前任教於紐約普拉特 (Pratt) 大學建築系。王紀凡從建築 的結構與材質敏感度,玩味出作品的特性,他的創作以手作物件和素描為主。王紀 凡探討藝術與建築之間重疊和離析,有敏銳的見解與洞察力,在其創作提及 :「畫, 在最實際和抽象間。只能畫所有各部分組合而成的狀況,從而找到一點真相,擁有 的,不見得是自己的,能畫出來的,才覺得是我的」顯見其創作的熱情充分表露無 遺。本次王紀凡展出〈構造圖式〉素描與〈性姿態〉雕塑,細膩精確筆觸與簡約造 形展現優雅的質感。

黃才郎_吉_混合媒材_72.5x60.5cm 20F

黃才郎_大頭菜_混合媒材_72.5x60.5cm20F

黃才郎_五月_銅版_20x24cm_1971

黃才郎_水仙_65x53cm 15F_1998

劉永仁_Liu' Yung-jen_ 結晶祕行之九_油彩畫布_72.5x91cm

劉永仁_呼吸之柱_油彩鉛蜂蠟畫布_41x30cm

楊世芝_不馴的水紅 The ,墨、天然礦物顏料、棉紙拼貼於麻布  110×70公分

洪麗芬_雕塑建築的縮影_銀

薄茵萍_走出去走回來_不銹鋼

薄茵萍_變_鐵_120x44x0.6cm

王紀凡_Constructed Figure Attachments附屬表層的結構_Pencil on Paper_29'x9'

王紀凡_Constructed Figure Measured Surface圖像結構分析_Pencil on Paper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