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大男人因為練刀舞劍,英雄惜英雄,以籐編織出鋼鐵般的友情。
提到任爾堅,他曾得過台灣工藝競賽獎以及刀與生活展覽年度代表最佳傳統刀具 獎,但他編織的籐製品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 很生活、很創意也很傳統。45 歲之前的 工作是業務,專門幫留學生做打工遊學代辦,在一次田野調查的活動中接觸到原住 民文化,他說不知道為什麼會從骨子裡面湧出一股熱情,尤其是手工編織更是令人 著迷 ! 從一個小小的藤圈開始積極學習,在摸索的過程當中遇到很多的困難,由於 許多編織技巧來自於圖檔或影片,所以自己必須要有解析的能力,直到宜蘭花蓮邊 界的南澳武塔村,遇到哈勇桑,才正式拜師學藝。
哈勇桑除了教他藤編之外,在森林裡面如何做陷阱 ? 荒郊野外什麼草可以食用 ...... 老人家都毫不保留的傾囊相授。
在 YouTube 上可以找到一部尋找遷徙之路的紀錄片,因為一張老地圖揭開了「哈 卡巴里斯」的故事,片中描述一位末代頭目之子帶領著年輕族人們翻山越嶺走回家 鄉,而其中那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就是泰雅國寶哈勇桑。
原住民擁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受到外來的政權影響,開始失去文化與土地的主導 權,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式必須因應現實而做改變。哈勇桑沿途帶領著年輕族人了解 生態、回憶他們原始的生活模式,這一趟也是哈勇桑人生最後一次的返家之路。 面對沒有文字記載的泰雅族文化,存封在記憶中的歷史再度被重新閱歷,這應該就 是哈勇桑獻給主靈最後的一點心意。
經過哈勇桑的指點後任爾堅似乎打開了編織的任督二脈,各式各樣的編織或是搭配 各種器皿的編織都難不倒他 ! 但其實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可幾的,還記得一開始學習的時候,每一種手法都會 連續編織幾十次,目的就是要把編織的手法和技巧深深地烙入腦海,不到一個星期 雙手連拳頭都握不起來。但是興趣就是最大的動力,每一件作品完成的喜悅都可以 洗滌所有的辛勞。
在籐編的過程中,他發現籐與刀具結合特別有原住民的工藝風,而剛柔並濟的搭配 也能展顯現出特別融合的美感!
編織會讓一個人非常的專注,線條的結合從起頭到中間的鋪陳,直到收尾 ...... 每一 條線都必須非常精準平衡的定位。他確實在編織的過程找到了真正的快樂 !
四年前任爾堅去參訪載老師的工作室,沒想到從此之後就成了煉鋒號的大師兄,他 說會留下來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自己真的很想學鍛造,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 他發現戴老師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只可惜一直沒有遇到伯樂,他覺得自己業務 的背景和開朗的個性,也許可以讓兩個人一起加成出好的成績。於是任爾堅的生活 方式全然調整翻新 ~ 白天打鐵晚上編籐。
儘管任爾堅的作品「心疼 ( 藤 )」2015 年入選台灣工藝競賽獎,作品「獵魂」榮獲 2016 年刀與生活展覽 - 年度代表最佳傳統刀具獎,但是在刀具鍛造的領域,他一 直推崇的卻是另一位老師 ~ 戴宇壕。
戴宇壕的爺爺是一位木工,小時候伯父就用木頭做了一把劍給他當玩具,也因此從 小他就養成收藏刀具的喜好,後來有一位收藏家請他幫忙整理刀具,並且做修復的 工作,那一段期間豐富了他刀劍工藝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整修刀具一方面自己也玩 收藏,但收藏到一個程度之後,他發現既有的刀劍類型,已經不能滿足自己想要的樣式。
除了傳統打鐵的磨練,為了更精進的技術,他也遠赴美國刀藝學校學習。 從美國回來之後找了一份一天至少要工作 16 小時的活兒,他回憶起那一段時間雖 然沒有薪水,但是學到很多扎實的功夫。
在網路上我看到有人這麼形容他的刀 ........ 戴宇壕這把刀從來沒讓我失望過 在沒有鑿刀的情況下把碗口粗的圓木開槽 刺、剁、挑、挖,刀刃尖峰都沒受損 細石磨兩下又變的超利 真是不斷成功挑戰極限的好刀
一開始從事刀具鍛造工作時母親是反對的,總覺得危險性太高,然而經過一段時間 的觀察,媽媽發現從小脾氣火爆的兒子在開始做刀具之後整個人的性情反而變得溫 和,她不僅全力支持,而且為了兄弟倆各自創業還賣了祖厝。
戴宇壕每天與刀劍為伍但說起話來卻有一絲靦腆,他說工作室距離家裡很近,因為 可以就近照顧媽媽,對於這一份工作,有的時候心中確實忐忑,但是從來沒有後悔。 鍛造一把刀的功夫是沒有捷徑的,就是每天一直做一直做就會不斷進步,因為每一 個下一次都可以修正上一次的錯誤 ,累積成自己的經驗 。其實每一把刀都是一個 新的挑戰 !
這兩個人鍊刀劍,藤編刀柄、皮革做刀鞘,呈現出來的不只是一把刀具,而是一件 件很美且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 在高溫的環境下揮汗如雨,但是他們的眼神中充滿 了踏實與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