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活著就有美感~喻肇青

Home

活著就有美感~喻肇青

HEART TOUCH 敲心藝術
文:陳德霈 資料來源:照片由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網站 提供

提到喻肇青教授大家都會覺得他和建築的關係密不可 分,1971 年畢業於中原理工學院建築學系,1976 年取 得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並於美國舊金山都市 計劃局規劃與建築師事務所服務,1980 年取得美國加 州建築師資格,1983 年返國任教於母校中原大學建築 系,曾任建築系系主任,是學生們心目中既親合又帥氣 的好老師 !

他除了專注於建築人文面向的教學,並時常帶領學生上山下海,實際去見識、感受建築之美 ! 以參與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能從生活中學習。對於都市設計的推廣工 作也熱心參與,因為一棟建築不可能獨自高雅挺立於城市之中,它與周遭環境產生 共鳴的交互作用更是我們在乎的生活美學。有鑑於環境規劃設計教育完整的架構需 求,於 2004 年創立景觀學系,並擔任系主任,將對於整體環境的觀注列入景觀教學。

2011 年任設計學院院長,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有建築、室內設計、商業設計、景 觀四個學系,在其任內新增「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希望培育原住民學生同時具 備跨學科專業技能,亦能掌握部落傳統價值信念,成為符合國內原住民社群永續發 展及國際視野全方位專才的原住民族人才。

首屆二十位新生分別來自:泰雅、賽德克、太魯閣、阿美、排灣、卑南、布農、鄒 族等八族,校方特別舉行別開生面的入學典禮,遠道而來的三位部落長老,分別為 原住民專班的師生進行傳統祈福儀式,並且將領杖移交給設計學院喻肇青院長,象 徵將原住民學生託付給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讓學生接受大學四年的學習與試煉。

喻院長說 :「接下領杖,也就肩負重責大任,揮向無限可能的未來;即使環境無時 不刻都在改變,期勉同學勇敢面對,困難迎刃而解,讓原住民文化的智慧與精神, 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傳承,發光發熱!」

2014 年喻老師退休後轉任榮譽教授。但是退休生活不但沒有比較輕鬆反而更加忙 碌 ! 因為他接任了一個計劃案主持人的工作。

國家教育研究院自 2014 年 1 月正式成立「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Asia-Pacific Office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簡稱 APOAE),以「臺灣美力基地、亞太社群網絡」 為設立宗旨。結合美感教育理論研究並與社群網絡合作,以落實的教學實驗方案開 拓學校美感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而累積美學教育的能量,擴展臺灣美感教育之視野與影響力。

提到空間美學,很多人直覺想到的可能是室內設計和裝潢,但其實可以置身其中的小空間和大環境,都是我們設計空間美學的對象。例如學校的課桌椅便是孩子們在學校的第一個小空間,如何在這一個方寸之間安 頓自己 ? 可以讓孩子舒服的上課、快樂的學習,其實就是學校教育空間美學的第一步。

喻老師提到和他同一年到中原任教,從法國回來的心理系戴老師曾經問過他一個問 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直有很大的影響。

「你覺得孩子像一張白紙嗎 ?」原本我們都覺得孩子確實像白紙一張,所以教育很 重要 ! 但是戴老師回答 :「也許我們都想錯了 ! 孩子從來就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天 生是一張繽紛彩色的圖,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好像提了一桶白漆。把他們 不一樣的顏色漸漸塗掉,於是每一個孩子被調整的越來越像,也就是乖乖牌的好孩 子。」 雖然並沒有證明哪一種理論比較正確,但從此以後喻老師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手裡提 的都是一桶水而不是一桶漆,他希望教育可以讓孩子的真我主體更完全美好的呈 現,而不會被覆蓋掉。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彩繽紛的,回歸到孩童原始的思考模式也讓大人們有機會用反 璞歸真的角度去是去看待事情,這是喻老師接受生活與環境等實驗方案,進行十二 年國民基本美學教育的初衷。

如果只是讓孩子呈現出原本的真我,那麼教育是否無效呢 ? 儘管在社會大環境中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是學校教育就是能夠用比較有系統的 方式,不是丟很多東西給學生,而是讓他們有辦法重組自己原本的能力,讓那個與 生俱來繽紛的調色盤能夠呈現出屬於個人的圖像。

就像美感也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學校教育中很多的規定和不可以,就像一桶白漆, 把那些原有的能力給塗掉了,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要回歸到人原 有的五感,不是漂亮的東西就一定有美感,漂亮的標準是因為品味的不同,而美感 的基礎是一種關係。

在會考之後喻教授帶了一班九年級的孩子,每個星期四次,每一次兩小時的實驗課 程。他放了許多美的或者是不美的圖片給這些孩子們去看、去分辨,並且讓他們去 陳述看完之後的感覺,這些孩子在分享中提到了韻律、均衡、和諧 ......。

那麼除了美術課之外,在其他的課程中是否也會有這些美、或者不美的事件呢 ? 學生們花了幾天的時間,從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甚至於數學中都可以找到美 好的分享, 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在既有的課程中加入「美的提醒」,讓孩子可以帶著一雙尋找美的眼睛去看未來的世界。

資訊時代非常快速的變化,社會結構也在變化、其實教育的素材三年就應該有一次 更新,才能追得上學生求知求新的腳步。現在學校教育很大的一個瓶頸就是老師 沒有辦法教課本以外的東西,而我們的研究計畫就是希望能夠把一些新鮮的、有趣的、美好的事物注入既有的教材裡面。

當然也有很多人真正學習的地方並不止於學校 ,學校是傳遞知識的地方,在傳遞的關係中如果能夠用同理心去體認別人的感受才是美 !

東方美學談的是一種發自於內在的「感覺」,不是外來感官刺激的反應,是一個人 精神充實的心理狀態。孟子在《盡心下》一文談到“充實之謂美”,雖然指的是人 性善良的充實,但這種精神充實的狀態,也就是一個人充滿感覺地活著的狀態。

西方美學(Aesthetics)直到 18 世紀中葉才正式被提出,這個字源於希臘,意思是 指人的「感覺」與「感知」,同樣地也是以身體為基礎狀態。

如果從東西方文化裡尋找美的源頭,它都與人活著的狀態有關,換言之 ~「活著就 有美感」!

「美感」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是學來的,所以也不能教,但是它可以被啟發。有 些人會認為自己沒有「美感」,也許是因為被許多價值觀蒙蔽了,所以只要能夠消 除觀念的屏障,讓自己的感覺酥醒,就能恢復天生的功力。

喻老師認為,生活與環境美感教育計畫的核心理念是「美感」及「教育」,而重點 在於「人」的改變。「美感」既來自於平衡、安定、和諧,也來自於多元差異的善 意對話。「美感教育」是從生活中的美感經驗延伸的教學,應該回到生活,從家庭 教育開始,並且不只在校園或課堂上進行,而是擴展至生活中。

美感教育的確與人的存在有關,但它並不深奧,因為人就是活在空間之中,我們的 教學實驗計畫就是以生活環境作為美感教育的主題,回歸到人最根本的存在的問 題。簡單的說,我們將美感教育的內涵定義為三個面向:

「存在美學」是現代年輕人很流行的刷存在感,也是每個人都有的內在力量,把自 己當成一件作品,活出自己的風格,安頓自己的身心,尊重個別差異。 「公民美學」談的是人我關係的公共性,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群體關係。例如 : 社 區營造,就是公民美學的素養。 「生態美學」是有關人與自然生態共生互惠的關係,也是各個生命體一起好好活著 的和諧關係。

喻肇青教授,從站在大學講堂到趴在小學校園的草皮上教導孩子們認識生活與環境,誠心全意為紮根的基礎教育投注心力。以人為本,從身體為基礎出發,三種美 學交互作用成「看見美的故事」!

活著就有美感~喻肇青

於整體環境的觀注列入景觀教 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

2015 年 8 月 3 日,歐洲航太局(ESA)發佈了火星南半球薩瑞南高地(Terra Sirenum)的色彩地形圖。 紅白兩色代表最高的地形,藍色和紫色代表低窪處。圖中展示了眾多地貌,比如峭壁、撞擊坑、褶皺脊等, 反映出火星豐富的地質歷史。

新北市竹圍國小(六年級):福爾摩沙我的家(校園篇)

新北市竹圍國小(六年級):福爾摩沙我的家(校園篇)

活著就有美感

許多已知的概念,或是只用眼睛分 辨的事物,變成了我們生活的框框。 如果太依賴視覺,其他的感覺就會悄 悄退縮 ...... 如何擺脫生活中的框框 ? 當然要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 其實大自然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呼 喚我們, 我們也應該盡量用熱情的 感覺來回應這個世界。 沒錯 ~「美感」其實就是在生活中累 積的涵養。

新竹縣枋寮國小:畢業典禮暨美感教育成果發表

「看見美的故事」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