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花東生長的當地畫家盧俊翰記得自己從小就喜歡在房間牆壁上亂七八糟塗 鴉,父母沒有責備,反而鼓勵他將牆上的畫作變成紙上繪圖。 高中時期,美術課不是規規矩矩的在教室裡交作業,而是透過老師的引導,激發想 像再去創作,因此構圖想法的重要性深植在他的腦海。 大學階段,急切地追求世界新趨勢,希望自己可以接軌時尚的設計領域,運用視覺 傳遞手法、影像、電繪,在潮流及繪圖軟體的衝擊下,反而失去了最初創作的本質。 就讀研究所時,回到初衷,跟著前輩學習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更加確定這一條很 辛苦的繪畫之路是自己人生未來的選擇。
俊翰在小時候就被發現有色弱的狀況,也就是在色卡中讀不到呈現的數字。對一位 專業畫家而言,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但是他反而運用更多元的色彩揮灑在他 的畫布上,遠看是一片繽紛,近看又有許多細節。
人類因為需求而改變環境 , 我是因為遊戲和歡樂而去改變我所看到的環境 ~ 盧俊翰
盧俊翰的心中有很多座山,在蜿蜒的背後卻深藏著他對大山的深情與不捨 !
為了滿足人們的慾望,我們將足跡與車輪像一把利刃滑過了山的臉頰,越是滿足了 人類的需求那傷痕也越是深刻。
路是山的疤痕,在癒合的過程中,大自然與文明繁華也交戰著,山的臉龐交錯著自 然的弧度與文明的曲線 ......
畫家用鮮明的色彩展現人類野心的炫麗,不規則的線條存在著思考欲求,圖騰的樣 式、符號的變化,象徵著目標。因為夾雜著人們的慾望,風景變得不純粹,然而在 糾結中卻有著一個時代本來就存在的現實。
一條疤痕,山改變了樣貌,接連著原始與現代,單純與虛榮,透過繽紛的色彩提醒 我們放眼察覺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 !
俊翰對他作品的用色方式是這樣詮釋的 :
顏色對我來說是自由的,在我的創作裡,色彩相當主觀,盡可能的讓很多的顏色漫 步在畫面中,色彩前前後後的亮點散步在畫布裡,像是萬花筒給人的繽紛感。
畫面中的色彩一開始絕對與構圖有關,有些作品會從中心點,有些則從周圍或是前 景開始。第一個顏色的平塗來自直覺,接著就是遊戲般的上色,直覺的色系也是對 那風景的記憶,常常畫到一半也忘了起頭的顏色,因為大部分的拼貼來自下意識, 而色彩又有明度、彩度、前後,所以色彩碰在一起時就有許多氛圍。
因此在第二層細節色彩進入時,暗色部分增加亮色,並融入許多圖案、紋路與線條, 在每一個色塊裡,展現出許多線條所繪製的東方繪畫元素,運用線條與不規則點的 表現手法,畫入花草、紋路及曖昧形狀。
美麗的風景線一旦被人們發掘後,就開始不斷地注入雜質, 像攤販、招牌及遊客製造出來的垃圾 ....... 當拿著鏡頭卻拍不出一張單純的畫面時,俊翰找到了自己的 畫風。 透過重新構圖的風景,改變原有樣貌,以繽紛的色彩喚起許 多童趣的聯想和正向能量。
想像風景畫是一種看過又沒看過,好像知道又不知道的模糊 印象,透過風景的原型風貌,再現風景,產生一種新的構成, 主要有兩大方向 : 第一種是想象大於真實,透過景、物等元素,塑造出想像的 空間風景。另一種是真實中的想像,保留著風景的風貌,用新的構成重現風景。
仔細欣賞俊翰的作品,其實他的畫工非常細膩,其中細節的變化會隨著生活、環境、 接觸的資訊不一樣而傳遞不同的趣味性。
石柱是風景建構的分子,不規則的柱體,是支撐山脈的架構,也是畫面的重點,柱 體本身俱有不同的元素結構,那些元素是對風景的反應或是來自藝術家自己生活經 驗的密碼。柱身如果呈現出窗戶,洞穴等內延伸空間,另反映著都市,大樓的密集 成長。
俊翰筆下最喜歡的景物主要還是山與海。 他說:山給我向上爬升的動力,海則給我寬闊的意境
科班學習的俊翰亦擁有水墨的基底,他抽取中國山水畫中寫意的形式,讓風景呈現出一種 風格意境。
在海邊,最能感受到雲與浪奇幻的變化,彷彿沒有什麼事物是能夠長久,永恆不變的。完 美即是當下的直覺,將美好的畫面存在記憶中,然後賦予它不同形式的呈現。 他使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風景,將風景收藏在心底然後醞釀在畫布上,讓那一份美好的感覺 悄悄地有了寄託。
他喜歡用大量的珠光色彩去展現陽光普照大地的亮度,保持一顆愉快的心情讓正面的能量 融入筆尖,果然在藝術博覽會中他的作品總是非常吸睛,而且一看就彷彿有一道陽光灑下 幸福洋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