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工藝交流館~漆器家計畫

Home

工藝交流館~漆器家計畫

ART LIFE 藝術生活
文:陳德霈 資料來源:照片由 陳美霞 提供

桃園大溪地傑人靈,曾於清代為茶葉、樟腦、木材的集散地,繁榮一時。於是吸引了許多木匠在此落地生根、傳承技藝。而後於日治時期再次復興,留下了著名的巴洛克式牌樓建築,也建立了大溪公園。

 

隱匿於巷弄間的磚瓦平房,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風貌,近年來經過維護與修整,成為桃園大溪工藝與旅行重要景點。其中「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陸續開張「一號館」、「歷史館」、「藝師故事館」、「武德殿暨渡廊特展館」,與散布全大溪的「街角館」與「工藝交流館」。它們讓喜愛至大溪從事深度旅行的朋友,更多了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其中「工藝交流館」位於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大溪分局旁,曾為大溪分局長宿舍,於民國101829日登錄為歷史建築,為大溪警察宿舍群中保存狀況最為良好且面積較大之獨棟日式宿舍,開幕首檔特展「漆器家計畫」,以平易近人、溫暖有感的「家的形式」之展示手法,期望將與大溪木器產業息息相關的漆藝,再度融入生活並展現藝術風華。

 

走入這個家,首先會看到展間之「漆在大溪」的記錄短片,以理解師傅們如何以天然漆塗裝家具。在客廳的小餐桌上,可以見到上漆的果盒、小搖椅等,再再顯示漆器其實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起居室的第二展間,以「漆入生活」為主題,更進一步展現各種新創作的漆器,如何融入當代日常之中。例如,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茶席或餐食,都可以選用適當搭配的漆器使用。或色彩鮮艷、或形式突破、或功能多元的漆器,例如漆彩杯、金繼修復的碗盤等,更是令人對漆器在生活上的運用耳目一新

 

「漆藝今昔」是第三展間的重點,呈現當代生活漆器工藝家的工作場景。在此一類似工作室的空間,觀眾能見到略不同於大溪漆間師傅為大型家具上漆的工具,例如更多種的髮刷、刮刀等等,然而兩者費時多工、極具耐心的上漆過程

 

與精神,並無二致。此外,觀眾也可以從本展間的紀錄短片與書法藝術中得知,我們早在明朝已有專書《髹飾錄》闡述漆藝的一切,而且工法與精神完全通得過時代考驗。

 

桃園大溪為北台灣傳統木器產業重鎮,大溪木家具的正統製程中,向來包含木工、漆工與鑿花工三組手工藝匠,同心協力方能完成經典之作。

 

原則上,木藝品雛型由木作師傅完成之後,皆須轉至「漆間」,由專業漆作師傅塗裝保護、妝點。雖然今日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不一定每個家庭都能擺上一整組結合漆藝與木藝的家具。不過,大溪仍有上百家家具店延續工藝香火,其中數家「漆間」師傅至今也固守專業本位,為仍願精益求精提升質地的家具上漆。

 

從踏入玄關、遇見漆樹開始,行至客廳兼作坊空間、領會大溪「漆間」師傅為家具塗裝天然漆的氣氛,續至起居室、感受從食器到花器等各式漆器融入當代日常的樣貌,再至書房與工作檯、理解當代漆藝工作者創新、打磨生活漆器的具體內容,終至廚房,實地體驗生活漆器的特性與保養,讓參觀者發現生活漆器的可能性與現代性。

 

從生活空間轉變為公共交流場域,在大溪這座人文薈萃的木藝之都,我們將可以期待相關工藝更豐富的保存及交流,讓大溪真正成為兼具傳統精神及文化創新的產業交流平台。

 

圖說: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壹號館

圖說:大溪武德殿

「漆器家計畫」

小餐桌

果盒

盆栽

小搖椅

「漆入生活」展示

「漆入生活」展示

「漆入生活」展示

「漆藝今昔」展示

「漆藝今昔」展示

「漆藝今昔」展示

「漆藝今昔」展示

「漆藝今昔」展示

第四展間則是維持原本廚房樣貌的呈現,有各式器皿展現「漆器日常」,並以活潑手法說明漆器的特性與保養,證明它並不脆弱,只要好好保養,長長久久使用不是問題,尤其它具有天然的材質與札實的工法,更是契合當代永續生活。

「漆器日常」

 ~漆入生活,重逢在大溪~

 

 ~漆入生活,重逢在大溪~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