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纖維藝術創作大賽中看到一件令人驚豔的參賽作品「貓將軍兵馬俑」,它的顏色和搭配都讓人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陶土的創作,然而仔細觀察才知道原來是一件手工非常細膩的羊毛氈作品!
我們驚訝的發現,羊毛氈竟然也能全然展現陶土的古樸質地,甚至連出土古物顏色褪盡的斑駁感都掌握的很好。
「貓將軍兵馬俑」這件作品的設計人,正是擁有將近五十萬粉絲的臉書社團「貓咪也瘋狂俱樂部 CrazyCat club」的創辦人廖維欣~Davis。
其實Davis本來就是美術系畢業,但是因緣際會她卻在一家上市資訊公司服務了18年,一直擔任到創意部門-資深處長之後才離職。隨後她一方面完成了當媽媽的心願,另一方面也開發了自己另一項專長的潛能。
雖然有美術系專業的基底,但Davis坦承製作過程真的是很大的挑戰!其中最難之處除了體積龐大(高70幾公分)非常耗時外,她也研究了許多資料:不同等級的兵馬俑服飾皆有異,即使同等級的高級將軍兵馬俑,不同尊也有不同的服飾造型。而古人的穿衣方式大多是層層疊疊,要如何表現出這樣的特色,以及盔甲上的裝飾都是重點,為了讓細節處更有層次,她做了一百多個小配件。
Davis提到,兵馬俑原本都是有顏色的,是因為塵封在地底下已久,才會是我們看到的斑駁陶土色,「因此在製作過程中,羊毛的混色也是一大技巧挑戰,要讓柔軟的羊毛看上去是堅硬的陶土質感以及呈現古蹟斑駁的顏色表現。」
雖然耗工費時,但是這一件作品真的讓我們看到了羊毛氈玩法的各種可能性。
羊毛氈是一種古老悠久的織物,其製作方法在古羅馬時代就已被流傳,是一門歐洲家喻戶曉的手工技術。關於羊毛氈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最有趣的一個故事是關於西方鞋帽商人守護神~聖·克萊門特的。
一次聖·克萊門特為了躲避敵人的追趕而在樹林中拼命奔跑,跑久了腳開始發熱發痛,於是他發現樹林中有一些羊毛,他為了減輕疼痛而將這些羊毛裹住腳,然後繼續奔跑。當最終到達安全的地方時,他將發痛的雙腳從鞋中取出來時,發現之前裹腳的羊毛已經變成了一雙氈鞋,這個故事讓我們發現其實學習羊毛氈並不困難!
在歐洲,羊毛氈被廣泛應用於宗教儀式,成為驅趕妖魔、帶來好運的神品。後來人們又發現羊毛具有非編織性、一體成形性、保暖性、防水性、抗燃性、固色性、隔熱性等多種很獨特的性質,於是開始將羊毛作為高檔的手工藝術品製作材料,從而讓羊毛氈手工藝品登上了藝術的殿堂。
羊毛氈手工在歐美盛行了幾個世紀後,又在日本、臺灣等地掀起一場為羊毛而瘋狂的個性時尚風,而這一股風潮也顛覆了許多傳統的舊觀念。羊毛的用途非常廣泛,除了冬天經常穿戴的圍巾、手套外,在炎熱夏天裡依然可以看到羊毛多姿多彩的身影,利用這些繽紛亮麗的羊毛製作成首飾、衣服、背包.......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出一體成型且不易變形的物品。
Davis把一個將近五十萬會員的貓咪社團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於變成許多貓奴每天必須到訪的精神堡壘。她也用輕鬆的教學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開心上手羊毛氈。在2016年世界羊毛氈年鑑"Worldwide colours of felt"中她榮獲入選三件作品:貓臉錢包(濕氈)、擬真貓頭(針氈)、貓罐頭(針氈),為台灣藝術家中入選最多的創作者。
Davis說貓與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很多學藝術的人愛貓。也因為想幫自己的愛貓做一個擬真複刻版,所以開始摸索羊毛氈這一個領域。而羊毛氈的製作過程是一連串很專心的反覆動作,有的時候感覺像一種修行,因為心平氣和反而有療癒的作用。
除了愛貓、做貓、宣導流浪貓結紮.......這位社長現在還有一個更大的貓咪計畫~結合動物醫療資源,籌備一個慈善的貓咪收容農場,我們期待她的計畫實踐能帶給更多浪貓一個追求幸福的機會!
廖維新表示,貓咪一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接觸羊毛氈後, 立即愛上這個素材,製作各式各樣有著貓咪意象的作品。
「十二貓」 由12隻花色不同的貓咪圍繞裙間,訴說著牠們在收容所12夜的故事,搭配碎彩帶飄落圖形,象徵重生與希望!
12隻貓咪會隨著裙襬波浪起伏而有了生命感與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