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埔里牛耳石雕公園旅行的時候,一位好友鈺民送我一本書 ~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 傻瓜。本來只想隨意翻翻,沒想到這個故事深深吸引著我,讓人玩味的是,從前一 直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希望用各種方法把自己變聰明,但是試圖把自己變聰 明的過程卻是很愚昧的。而這個故事讓我思考,人 ~ 往往不就是因為憑藉著那一股 傻勁勇往直前,才能品嘗甘美的甜果嗎 ? 就算路的盡頭不一定有一棵豐收的果樹在 等待,但是我走過、認真過、努力過 ..... 就是美好 !
木村所創造出的「奇蹟」就是,不用農藥不用肥料而種植出全日本都想著「一生能 吃到一次就好」的蘋果。從實驗開始,到他第一次看到七朵蘋果花、採收到兩顆蘋 果,整整 10 年。第 11 年,他的蘋果園開滿了蘋果花。
這段期間,人們口耳相傳去跟他買蘋果,木村用電話、傳真、通信的訂購法,每年 收成都被訂個精光。2006 年,他接受 NHK「專家的作風」採訪,開場就是東京的 法國餐廳主廚表示,用木村凝聚「生產者的靈魂」蘋果所作的料理,訂位已經排到 一年之後。據說這集「獻給放棄人生的你」的節目,被觀眾要求重播了 100 多次。
並不是所有作物不用農藥時都會有這麼大的挑戰,但蘋果是的。因為農藥在近代加 入,蘋果變得只要負責長得又甜又大就好,它不用奮力生長,所以當木村不使用農 藥的時候,現代的蘋果已經不知道怎麼長了 ? 所以木村可以說是在 ~ 等。他知道蘋 果樹其實很努力。
木村並非只會夢想而不知輕重的人。務農前的他,可是具有會計資格、在公司中是 專門控管成本的人。而且他酷愛研究機械,他坦承就是因為喜歡耕耘機,所以也欣 喜的入贅務農。 可是,每噴灑一次農藥,他體質過敏的妻子就得臥床休息一週。
直到有一個無事可作的雪天,他閒不下來而去書店,在搬動置放高層的機械書籍 時,不小心打落了其他的書,木村於是把其中弄髒的一本也買了下來,那本書叫做 《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也不用肥料的栽種,因為大自然是自我完結的體系。就這 樣,木村踏入了無農栽培的路。但他不是專家,所以他完全靠讀書、實驗、從挫折 中一試再試。
在這段慘不忍睹的日子裡,他被鄰里冠上了「滅灶」的嚴重形容,他女兒在作文上 寫著:「我的爸爸是農夫,但是我從來沒有吃過家裡種出的果實。」 苦還不是重點,當時可是經濟起飛的年代,大家的生活環境都越來越好。他也曾有 過質疑,但每一次猶豫的時刻,木村都會發現一點奇妙的事,例如,葉子還是又長 出來了、有一年葉蟎不見了 ......,每次一點小小的進展都讓他覺得,蘋果樹自己也 有強烈的存活慾望。所以,他「窮到只剩下信念」。
有一次,他實在不忍心看到家人因他而受苦,他覺得唯有一死才能制止自己的夢 想。他帶著繩子上山想找棵大樹來結束生命。這個時候他突然意識到,山裡沒有農 藥,而且到處都是蟲,可是為什麼它們的葉子卻那麼健康?!
他觀察環境之後發現,腳下踩的泥土鬆軟度不一樣、氣味、溫度、味道都不一樣。 他終於理解,重點在泥土 ! 大自然醞釀出的泥土可以讓果樹盡情的深根茁壯,我們 為了保護蘋果樹,卻用農藥將它隔離在大自然之外。
從此之後,木村更加開心,他了解「沒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蘋果樹不能,人也 不能,有了努力的方向之後開始出外打工。
日本的腦科學家、也是 NHK「專家的作風」主持人之一的茂木健一郎,形容這種傻 瓜的意志:他們擁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的力量。像這樣不斷學習的人,「是閃 閃發光的」。
儘管經常被視為是個麻煩,但木村身邊一直有著默默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 他的岳父因為經歷過戰亂,理解農藥不是好東西,不僅同意木村拿家產來試驗,有 時候還要在外面當擋箭牌。他的親生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兒子把人家搞成這樣實在太 沒面子,表面上不相往來,可是晚上又偷偷送米接濟。
又有一次,他的女兒聽到父親可能要放棄的想法,非常生氣反對,她說 : 那我們前 面受的苦不都白費了嗎 ? 當繳不出水電費時,有朋友去代墊;他需要機械時,老闆留下好用又便宜的機具給 他;他要去繳納欠稅時,對方還勸他 : 你先留著吃飯家用吧 ! 他的蘋果園開花時,鄰園的農夫一發現便欣喜萬分地趕快跑去通知他。第一次結出 好小的蘋果帶去市集廉價售出,客人寫信回來跟他說 : 好甜!我還要再買。這些正 面的能量都支持著木村做他認為 " 對的事 "。
他的蘋果園和其他果園不同之處在於隨處一翻,都可見根枝。 因為他發現了有關泥土深根的祕密。有一回颱風侵襲之後,他種的蘋果有八成都還 在樹上。他說 : 深根,是生存茁壯的原力。
後來木村在為其他果園諮詢時就表示,任何果園皆不能獨立於他人之外, 他也認為,如果收支平衡了,就不應該收取高價格,因為種植的目的是要 讓大家都吃得到好吃健康的蘋果。
正由於他完全靠觀察和實作,NHK 說這是一位「打破常識的男人」。他用 眼睛看益蟲也看害蟲,而且是連蟲的臉和卵都想了解。他自己調和醋來當 農藥,但是堅持以人工噴灑完800棵樹,因為他擔心機器壓過會損壞土壤。 他不用肥料,土壤仍維持肥沃;他連修剪樹枝都有一番哲理,於是各地甚 至於外國的專家和果農都紛紛去取經。
當節目主持人問他認為「什麼是專業」,他想想後說:心和技術的結合, 才是真正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