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譚老師的作品是在新竹南園,古色古香的琴德堂及客棧空間,展出 「2017 丁酉年 ‧ 盛夏─譚行健迴廊裡的山水畫展」。 南園本來是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先生的居所暨員工休閒會館,建築體融合了江南 庭園、閩式紅磚、洋樓拱廊的中式建築風,坐落在數十公頃無邊綠意的大自然裡。 那是一個許多想要暫離塵囂的都會人士造訪之處。 南園與東籬畫廊策劃了一系列「大師與大師的對話」,奇妙的是,譚老師的作品可 以全然融合於這樣的景緻之中。在展出的 28 件油畫、水彩及版畫作品裡,其中有 三幅畫《迴廊裡的山水》、《走過南洋杉》、《同心樓》是特別為南園畫的,從畫 中看到景,從景中找到畫,非常有想像的趣味!
譚行健畢業於師範大學美術系及紐約市立大學美術設計系,曾任教於輔仁大學應 用美術系及就業於廣告設計公司,2003 年離開設計業,2005 年辭去教職開始專 心創作,2006 年移居上海建立個人工作室。
在讀書的時候特別喜歡水彩,工作之際全然投入,藝術創作休憩了一段時間, 五十歲再拾畫筆則以油畫為主。譚老師對於兩種媒材有特別的形容,他說:水彩 像即興投入一場戀愛般,衝動、揮灑;而油畫的計劃性比較縝密、覆蓋,以畫風 景為主。
年輕的時候覺得風景入手比較簡單,畫靜物太無聊,畫人物的功力自覺不夠高深。 到上海這些年和一些當地的藝術家腦力激盪,可以開發自己更多的創意。一旦找 到了自己的大方向之後便執著於自己的目標,也許反而需要獨自沉潛地創作,不 再受到外界干擾。
在好山好水的大環境裡,看到許多美麗的風貌,但是如何讓這種美感以不是被動接 受的方式再度呈現於畫布之上,這是譚老師一直在尋找的一個新視角。於是他將眼 睛所見的美麗,粉碎、消化之後以華人文化的觀點再度呈現。
經過創造出來的山水,比單純講述一個地點彷彿有更深的意涵,因為其中包含了原 鄉文化的情感與藝術修養,看似一個實體卻有許多影子, 山水已不只是一個地名, 而是一種懷想。
有別於西方風景繪畫,中國山水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品項,看似寫實卻為內造。是創 作者行萬里路遍看名山大澤後內化,形成胸中自有丘壑的展現,也可以說是創作者 的風骨氣節,人生境界具體而微。因此,中國山水畫並非一般的風景畫,而是意象、 精神的象徵。作為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典型的中國人文符碼。
譚老師以研習西方印象主義風景為基礎,結合傳統中國的山水繪畫,自然使原先單 純客觀地摹寫更見主觀性與原創,也使得寫實風景繪畫納入更多精神層次及探索與 華人母體文化色彩,形成一種含蓄卻又意涵充沛的風景畫模式。
譚行健的創作很容易讓人產生情感共鳴,他說:無論風雅或俗氣,從山水延伸而來, 寫實與迷離幻境,古今時空交會,東西方的美學並存,因而創作的方式具象、寫實, 讓欣賞的門檻降低,任誰都能看得懂。
其實從拙到巧,由絢爛回歸到平淡,線條呈現出來的簡潔明白,可以想見譚老師在 深層投入許多細微的關注,有大地的情感與歷史的軌跡,讓他的作品猶如一顆時空 膠囊,無論在哪一個空間展現,都能夠毫無違和地自然呈現。
旅居在國外時的譚老師撫平鄉愁的方式是聽郭小莊的京劇,他說在聽戲的過 程中彷彿回到與父母同處的快樂時光。曾經有人形容譚老師像中國的莫內, 其實這樣的形容讓他更急於回歸到自己文化的源頭。
譚老師的背後有一個溫柔支持的後盾,她便是東籬畫廊的負責人葉美英。曾是精品 界赫赫有名的總經理卻對藝術有一份使命感,2006 年與譚老師兩人放下原有的事 業,赤手空拳轉戰上海,在兩岸成立東籬畫廊,夫妻二人把藝術當作畢生職志。
葉美英說「東籬」取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她期許自己學習五柳先生的胸懷 與處世哲學,不急功好利、不汲汲營營,以從容的心境來做藝術事業,並希望能為 兩岸藝術交流做一個溝通的橋樑。
佇足舒適的東籬畫廊欣賞譚老師的作品,好像更容易解讀他從容不迫靜觀這個世 界,融入大自然而後反芻揮灑出來的「新山水」,橫越了中西繪畫的景物之後,在 自己的文化土壤裡找到了富饒的養分。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故鄉,簡單的說,就是有那麼一天,當我老了、功成名就 的時候想要去的地方。我的企圖是將現代畫與中國古典的山水畫融和而不違和, 因襲中國古典的山水畫和西方實驗主義的精神結合後,讓這二個意象形成新的視 覺。」~ 譚行建
圖說:簾子系列-宮牆白梅_油畫_畫布 230x100 cm_創作年份:2016
以大片紅色宮牆為底襯托一樹白梅。簾子是富有東方文化概念的物件,簾內簾外, 聲息相聞,卻又被隔離成兩個空間,簾子半遮蔽的特性,以細密橫線條組織出濾網 般的視覺實驗,探討內外之分的空間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