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藝術家,往往因為領域的不同而會呈現出不同的氣質,演奏古典音樂的文 雅、走西洋曲風的奔放、雕塑家冷靜、水墨油畫瀟灑 .......,端看他呈現出來的味道 便可以模擬一二,但訪問到潘學觀就必須要打破原有認知的圍籬。 說他是畫家 ~ 他曾經熱賣過兩本有關電吉他的教學書籍,在玩音樂的圈子裡無人不 知無人不曉;說他是音樂人 ~ 他開過多次畫展,也是一位很優秀的繪畫老師,這個 人很難定義,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的只有一件事 ~ 好玩,他的好玩不只是玩玩而且, 還非得玩出個名堂,且讓我們跟著他的畫一同上街去玩耍 ......
自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退伍後一直跨足在音樂領域,從教學、演奏、錄音、演 出 、製作,並出版《瘋狂電吉他》,暢銷熱賣的程度可以力挽一家出版社,不僅 是國內電吉他有聲教材始祖教本,而且內容從基礎技巧到紮實的樂理觀念、各種 音樂型態之應用、各種節奏的完整分析,是電吉他愛好者必備的一本教材書籍。 當音樂這條路走的得意又順遂之際,他卻覺得有一件更好玩的事情在呼喚他,於 是毅然放下一切,重新拾起畫筆。
他專攻名人個性肖像畫,以誇張變形的畫風,幽默地在真假虛實中穿梭,無論畫 像有多扭曲變形,人們永遠可以一眼看見畫中人物的神韻。 有人形容他絕對有辦法把一顆頭剖成兩半,再畫回去!畫筆和調色盤就像他理性 的冷眼旁觀,把搖滾樂的柔情、奔放、叛逆溶入充滿個性與靈魂的肖像畫。
他喜歡觀察人,在街道上的男女老幼都是筆下的人物, 人們的表情疏離、淡漠, 卻又有溫熱而流動著,儘管都是市井小民,但在他的眼裡,活脫脫就是一個故事 的主角。
從小在西門町長大,車水馬龍的街景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於是城市的樣貌深刻烙 印在記憶中,也變成他繪畫的原始點。路上熙來攘往的人群彷彿都在與他沈默的對 話。他特別喜歡畫人的背影,儘管不知道他們的方向在何處 ? 然而每一個人勇往直 前的人都有一股激勵自己的力量。
他也喜歡假設自己是一隻翱翔的鳥,俯瞰人間百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 見俯視的角度。無論是看別人或是看待自己,冷眼旁觀都是一個有趣的遊戲。
流動的水彩對很多人而言是不容易控制的媒材,但是對潘學觀而言,水的流動就是 驚喜,因為自由度很大,感覺上每一幅畫都是活的,水彩好像是人生縮影。
儘管受過正統的美學教育,但是他隱藏了絢麗的技法,用流動隱晦的筆觸刻畫這一 座都市叢林,樸實而有朦朧美,光芒卻又內斂!
其實畫畫的天份早在五歲讀幼稚園的時候就被發掘了,有一天老師打電話請媽媽到 學校去一趟,一開始母親很擔心,以為是人高馬大的潘學觀在學校闖禍了,沒想到 老師很慎重地請媽媽到學校就是為了告訴她 ~ 這個孩子畫畫非常有天份,一定要好 好栽培 !
媽媽聽到老師的讚美,真的開始認真地幫他找老師。因緣際會他被送去跟師大美術 系李坤培老師學畫,因為在老師家學習的都是大學生和研究生,所以老師給他很自由的空間,讓他開心的寫生隨意的畫畫。
一直到國中開始有了升學壓力,才沒有持續學畫,但是他卻在那個時候非常清楚的 知道自己長大以後一定會成為畫家。
儘管中間曾留戀於音樂二十年,但他始終沒有離開畫筆。在旅行中,他時常拿著相 機,將令他心中產生波動的場景拍攝下來,等到有空的時候,就將那一份悸動再次 以水彩重現。
2014 年潘學觀遠赴西班牙拜師於國際水彩大師 Joseph Zbukvic,西班牙老師彷彿為 他開了一扇窗,讓他更了解水彩的流動性與內涵,他用銳利的視覺和敏感的筆觸, 輕描淡寫卻又醇厚地表現情感。
他覺得現代人生活中的矛盾與壓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淡漠,彷彿用這種樸實的 手法反而生動更覺溫暖。他將生活中所見的細節作為藝術從心出發的起點。
在他的想法裡其實對顏色的感覺只有冷、暖。所以他在畫圖時,並不在乎是什麼「顏色」,而是一個溫度。他特別喜歡營造「灰」,那是優雅的、耐看的、深沉的,也最能夠發揮迷幻氛圍和時空凝結的祕訣。
在藝術的領域不斷地跨界、越位,彷彿在心靈深處有一顆不安定的種子躍動,他覺得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黑白,「灰」就是那個慢慢累積的潛在能量。
很多人覺得潘學觀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但是不管別人怎麼定位他,他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覺得隨遇而安就是最大的享受,從音樂到繪畫,這一切都是很自然發生的,「順其自然」就是他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