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春仔花傳人~ 陳惠美

Home

春仔花傳人~ 陳惠美

ART LIFE 藝術生活
文:陳德霈 資料來源:照片由 陳惠美 提供

依稀記得小時候看到新娘出嫁,髮髻上少不了充滿喜氣的「春仔花」,那是帶有祝福意涵的重要頭飾。例如新娘配戴的「石榴」,象徵多子多孫多福氣,祈求新娘能 為家族添丁添福之意;婆婆佩戴鹿、丈母娘佩戴龜,象征福壽雙全;其他女性長輩則佩戴五福花,象征歡喜和康寧,看到不同的「春仔花」就能辨識其身份,其實禮 數是非常講究的。隨著時代變遷,「春仔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年輕的孩子們不拘泥於繁文縟節,這個細緻典雅,具有相當豐富文化內涵的民間手工藝也漸漸沒落 ......

出生於宜蘭羅東的陳惠美,原本從事皮革工藝創作及教學。因緣際會,於民國 87 年從九十歲的阿嬤手中傳承了這項技藝,高齡的謝陳愛玉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起初陳惠美只是被這個優雅細緻的工藝深深吸引,因為讚嘆其美好所以學習也格外認真。幾年後愛玉阿嬤往生,她忽然發現:如果不是阿嬤臨走之前把畢生功夫傳授下來,這項傳統技藝也將面臨失傳。 「我一定會把春仔花發揚光大,這是對阿嬤的承諾。」秉持著這個信念,陳惠美義 無反顧的投入這項民俗工藝潛心精研,讓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香火得以延續。 經由宜蘭縣政府提報,2011 年「春仔花」正式被列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美術類別,並指定她為「纏花(春仔花)工藝」的技藝保存人。

 

可以榮獲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的理由:「纏花工藝具備藝術性及特殊性, 技藝精緻,與常民生活中之生命禮俗相連結,呈現庶民生活美學,除保留傳統外並 能結合現代創意,樸素中展現精巧美術工藝價值,值得保存與登錄。」這是陳惠美 與「春仔花」共同創造的里程碑,更是我國無形文化資產重要的一頁紀錄。

回憶早期推廣過程,惠美老師感歎:「真的很辛苦!」 當初設立春仔花手工教室,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受到大眾的青睞,為了堅持走下去,還得靠原有的皮革技藝收入來支撐,但她覺得,無論再怎麼困難都不能讓「春仔花」失傳,所以特別感謝陪伴她一路走來的工作夥伴,就是因為這一份堅持,我 們今天才能看到這麼多美麗的春仔花!

看似簡單的春仔花,只要將基礎的唇形零件練純熟,以細膩的絲線形成面,並進一步將零件組合後,將面構築成立體的春仔花,就能作出純手感的纏花飾品,然而秘密就藏在唇形零件的纏繞之中,運用剪、纏、挑、壓、疊等技巧,在「鬆緊鬆緊」 的拿捏下,葉片會呈現不同的光澤,透過圖文和動態影片教學,她將製作方法零私 藏地公開,讓大家都能享受手作的樂活。

其實來求教的學生年齡層很廣,無分男女老幼而且國內外均有,所以中、英版本就 是希望讓這一項民俗技藝能夠走向世界舞台。

她認為往下紮根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希望能夠將這種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當然在素材上也會做一些調整,希望孩子們在做這一個技藝的時候能夠了解它的故事和背景。

惠美老師認為許多傳統文化的失傳是因為沒有新的理念或者多元的應用,所以工藝也要與時俱進有新趣與創意!為了讓更多人接受纏花,她別出心材,把纏花做成項鏈、 耳環、髮簪或是家中陳設品,融入現代生活美學元素,讓其用途不僅是在嫁娶,還擴 展到了日常生活,把傳統和時尚集合起來。 其實只要能掌握纏繞的基本技巧和零件製作,美麗的春仔花真的可以隨時出現在我們 的生活中........

惠美老師對於剪紙和線條美感的培養特別重視,希望自己做的春仔花不只有形體而且是有靈魂的,她希望能夠賦予每一朵春仔花有生命的感覺、有生命的活力

他要求學生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只用傳統紅線,因為他希望能夠訓練學生的專注力,太多繽紛的顏色會影響了學生手作能力的技巧。

做工藝都很費眼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會覺得門檻很高,但是她說:「只要能夠熬過五堂課,這門技藝就是你的了! 」

她經常說一句話:「有法變無法 」,當學生可以掌握技法時,她反而不拘泥於形式,很開心看到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入貫通,她非常鼓勵學生要做自己。

正在籌備七十歲展出的惠美老師,很難從外貌看得出她的年齡,輕聲細語、溫柔婉約,她坐在那裏靜靜地纏花,那畫面也像一件藝術品。

惠美老師一直抱持著感恩的心與學習的態度,一步一腳印不忘初衷。基於對纏花藝術的熱愛,除了持續鑽研北部閩南春仔花的技藝之外,也融會了南部春仔花及客家纏花的原理及技法,歷經傳承、延續、創新這三個階段,將纏花藝術帶入了新的境界,她將傳統婚俗之春仔花運用於現代生活空間,發揮更大的藝術價值也重新喚起人們對春仔花的喜愛。

她經常受邀到全台各地舉辦個展、開班授課,也曾多次參與國際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甚至結合時尚設計師,讓纏花跳脫傳統走上國際設計舞台。2017 年 5 月代表台灣去土耳其參加工藝展,她很開心至少讓 20 個國家的人知道台灣有這個技藝。

師承愛玉阿嬤,從瀕臨失傳到發揚光大,她對纏花技藝的保存與推廣,有一份責任感,總是不留餘力用心推廣,因此目前台灣學習此技藝者,多數師出陳老師或其門生,顯見開枝散葉的成果。

用一雙溫柔的手承接了傳承的使命,細心保存、經營,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再次把這份美好帶給世人,她是全台第一位「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陳惠美。

客家人稱其工藝為「纏花」,閩南則稱為「春仔花」,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閩南的「春仔花」大多是在結婚嫁娶或是成年禮上使用,可做為髮簪或者飾品,客 家的「纏花」則以供花最為常見。

春仔花傳人~ 陳惠美

羞花閉月

羞花閉月

當年陳惠美學習春仔花時,因為愛玉阿 嬤年事已高,大都是口耳相授並沒有書 面記載技法,導致許多步驟不明、缺少 定義。
當陳惠美被指定為此項技藝保存人時, 她以及學生下了很大功夫,定義基本技 法,也為每個零件命名。2016 年她出版 了《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 中英對照手冊,還附有影片,力求把纏 花工藝更系統化、精緻化的傳承。

春仔花細工

纏花體驗-春仔花工作室

玫瑰

髮梳

髮簪

耳環

項鍊

春仔花

春仔花

春仔花

春仔花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