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珮文在平地小學教過書,但總覺得自己應該到一個更需要她的地方,於是和先生 王子建自願來到南投山上的親愛國小,當時學生只有六十人,大多是單親家庭或者 是隔代教養,小孩子調皮愛打架,甚至出口成髒,缺乏愛與照顧,她曾豪氣地說「: 那 通通我來顧!」
陳珮文老師除了專攻美術之外也特別喜歡小提琴,經常下山學習。有一天,一個六 年級頑劣的學生突然跟她說:「老師,我想學小提琴。」 聽到孩子開口想學琴,她二話不說,自掏腰包用僅有的幾萬元買了四把琴,找了四 個孩子,每天中午練琴。
憑著一股信念,這一群打著赤腳的窮孩子在 2013/11/27 第一次參加南投縣音樂比 賽就拿下弦樂團的年度冠軍。評審之一、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企畫行銷組長余濟倫說: 「他們的樂器不夠好,但拉出來的音樂,絕不是在鋼筋水泥裡練出來的,聽得出來, 他們真的很愛小提琴,」
要栽培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琴,動輒千萬,這些連付學費都覺得困難的孩子,卻在 這一種貴族樂器裡獲得肯定。
剛開始,陳珮文中午帶學生練琴,慢慢地,連假日也在練,王子建不懂音樂,更不 懂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學生身上,搞到連家庭生活也沒有,夫妻倆經常爆發衝 突。因為小提琴的出現,打亂了平淡的生活和人生方向。
王子建懂得陳珮文的個性,她不可能妥協,於是他開始思考 ~ 家庭和教琴,「兩件 對的事情,為什麼不能結合在一起?」於是他開始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
王子建動了起來,他下山找製琴老師,還向銀行信用貸款三十萬元,買下製琴的配 備與材料,雖然自稱「英文爛到爆」,但為了探索更專業的技術,硬著頭皮猛讀製 琴原文書。
陳珮文成立提琴社團,孩子們放學後六點到九點留校練習,練完琴就寫功課,王子 建則是廚工兼司機,把營養午餐剩下的材料,變化一下做成晚餐。九點後,再將孩 子一個一個開車送回家。
偏鄉孩子的天生音感讓他們驚豔,也是鼓勵他們前進的動力。陳珮文回憶,第一個 想學小提琴的阿杰一拿起琴弓,就能拉出好聽的聲音,四個月就能演奏德弗札克 (Antonin Leopold Dvořak)的《幽默曲》,一般孩子至少要學兩年,才有這樣的 水準。遺憾的是阿杰進入國中後整個人變了,他們想伸手卻已拉不回來。阿杰離開 了小提琴也脫軌了生活。可惜一個絕對音感的孩子,一雙能拉出優美琴音的手,終 究再也沒有回來過 !
老師的心痛可想而知,陳珮文發現,孩子留在身邊越久,發展會越好,夫妻倆互相 鼓勵:「只要孩子願意學就絕不能放手!不可以再錯失一個孩子!」他們用提琴拉 住孩子的決心如銅牆鐵壁般堅定。
詩婷是樂團第三屆的學生,另一個很有天分的孩子,五年級才開始學琴,僅僅一年 的時間,貝多芬的《小夜曲》、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就輕鬆上手。為了詩婷、 為了接下來的學生,王子建在 2008 年寫下「南投縣親愛國民小學長期音樂培訓計 畫」,他的長期,是從國小延伸至國中、高中,甚至大學。
孩子考進草屯國中音樂班,他們需要住處,於是夫妻倆咬牙決定買下草屯一間臨大 馬路的五層樓透天厝作為孩子們的宿舍。不只如此,為接送小學部的孩子下山學 琴,他們又借了二百五十萬元,買下一台福斯廂型車。為了別人的孩子,他們負債 千萬元。
念音樂班不便宜,一個孩子一年學費要十三萬六千元,曾經因為籌不出學費,王子 建一度想到草屯擺攤賣雞蛋糕。然而一位神秘的金主出現了 ~ 他是李新遠,在看到 王子建和陳珮文的故事之後,立刻上山一探究竟。李新遠說 :「我去他們家拜訪, 那簡直是不一樣世界的人,一個是笨蛋,一個是傻瓜,他們只管付出不太管未來, 令我覺得不可思議」。於是發起「團購愛.積木基金」,將募得的經費贊助這些孩 子安心圓音樂夢。因為團購愛,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其實也讓參與的人改變了人 生的價值觀,愛心像積木,一塊塊堆疊就會變成一座城堡,可以幫助很多人。
陳珮文老師說,孩子的天分不能浪費,那是老天爺最寶貴的禮物,只要孩子願意學, 她就不能放棄。這一對上山教書的年輕夫妻檔,一步一步從體制內開始,展開了他 們跨越體制的實驗教育,儘管有許多的磨難和考驗,他們都攜手一一克服。
從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孩子們從看不懂五線譜開始,到現在, 他們的琴譜,連老師也覺得很有難度。他們的故事彷彿像一個童話夢境,把許多的 不可能組合成一個美好的現實。於是許多志工老師投入其中,甚至連舉世知名的小 提琴演奏家吳乃元及林昭亮都曾上山探訪指導。 曾經林昭亮在國家音樂廳的獨奏會上捨二億名琴而以親愛製琴坊贈與的手工彩繪琴 演出,這對全校師生而言是莫大的榮譽與鼓勵 !
親愛愛樂的經費向來捉襟見肘,他們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努力籌措經費,他們希望幫 孩子們建立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只有卯足力全心付出,才能得到別人搶不走的成果。
一直以來,親愛愛樂受到各界協助,讓孩子們得以順利學習音樂,他們也 希望把這一份幸福的感覺分享到其他需要的角落,所以有許多場演出的門 票所得全數捐贈需要的單位!不僅有愛而且讓愛蔓延 .......
2017 年七月王子建和陳珮文夫妻檔老師,靠著售票音樂會與義賣文創產品自籌經 費,帶領 31 位 11 至 18 歲的孩子遠赴歐洲,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音樂聖殿演奏包括 莫札特 KV136(嬉遊曲)、泰雅序曲以及馬卡道狂想曲三首曲子。在演出時許多 人感動落淚,結束後全場起立鼓掌,評審講評「親愛愛樂」的演出具有豐富的生命 力,令人印象深刻,以非常突出的成績贏得優勝,拿下全球青少年音樂比賽絃樂組 冠軍。
而其中,特別受到評審跟音樂界關注的是~親愛愛樂沒有指揮。因為他們朝夕相處, 一起練習、一起成長,默契就是彼此之間溝通最好的指揮。也因為長期音樂培訓計 畫,所以大小孩跟小小孩混齡演出,有的程度非常好,有的比較差,但他們會彼此 聆聽,然後同拍前進!
王子建老師說:「社會需要很多頂尖的人,但需要更多愛生活的人!」所以透過音 樂,讓孩子從「接受」的過程中,學習「給予」的能力,只有當每個人,都願意出 一分力,願意為彼此停下腳步,彎下腰,等一等的時候,才能夠一起完成一件事情, 那也是現在充斥著競爭跟比較的環境中,最缺乏的一種理念。我們總是提醒孩子要 記得曾經受過的恩惠,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去幫助別人!
奧萬大的傳奇與美麗不只有楓葉,還有一群山裡的孩子在兩位老師不計代價的付出 後,用音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親愛愛樂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是愛、執著與希望 ! 用 音樂敲開世界的大門,也感謝親愛愛樂讓世界看到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