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萃瑩出生於桃園縣觀音鄉的海邊小鎮,父親是一位小學的美術老師。回憶小學時曾畫過「我的母親」而得獎,然而在當時稚嫩的臉上並沒有露出開心的笑容,因為她認為那是學校看在父親的面子上而給予的名次,於是畫圖在童年與萃 瑩並未結緣。
父親熱衷於戶外寫生,她細細回想 ~ 小時候的記憶中滿滿都是父親提著畫架回家 的身影,那個畫面如同一首熟悉的旋律在耳邊反覆迴盪,賞畫如聽歌一般在生活 中變成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直到進入職場,工作所在的對面正好是台中文化中心,趁地利之便,每個周末下午都流連於各個展覽會場。萃瑩覺得自己最幸運的就是在孩提時成長於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成年後又有機會多方面接受藝術的洗禮。及至年齡漸長,她希望有一天能接下父親的彩筆。這種暗杵在三十歲之後更是日漸強烈,於是待時機成熟之際,拿起素描筆時便不曾停下 ......
西元 2000 年,因緣際會至中國北京停留一年的時間,這一段期間最愉快的莫過於到潘家園古物市場,每每蹲在畫前流連忘返,自此也開啟了圓未完成夢想的開端。
2001年向畫家巫秋基老師學習 以水墨、水彩、速寫為主,並有多幅畫作參展於台中市文化局。 2004年向周振國老師學習素描、水彩、油臘筆、廣告原料之運用 , 並有幸在台灣美術館之種子館 ( 逢甲國小 ) 舉辦了第一次的個人畫展。
2006 年對歐萃瑩是一個創作的轉捩點,因為加入了張城吉美術教室開啟了全新的體驗。不論是繪畫風格、畫圖理念、學習方式都與之前的學習䢛然不同。非學院派的畫法帶著強烈的畫風且獨樹一格,在轉換之間偶爾會頗感失落,還好畫 室的同學彼此之間都會加油鼓勵,大家在相同的理念下走出每個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看似平坦順遂的習畫過程其實也是充滿挫折的,每每遇上無法突破的瓶頸也會自責到淚水抉堤,然而每一滴眼淚彷彿都是滋養的動力,她很確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所以絕不輕言放棄。
前立委李明憲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看到了歐萃瑩的水彩畫,他對那些畫作筆觸豪邁灑脫、色彩豐富多變獨特的畫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2007年引薦歐萃瑩加入「後 立體派畫會」擔任理事一職,並經常參與畫作聯展,也經由畫界前輩的引導進而更 開闊了視野。
為了讓畫藝更加精進,2008 年歐萃瑩進入美國普林頓大學藝術學系就讀,在學術理論與創作之間有了更深入的美學基礎,也由原先的水彩畫擴及到粉彩、油畫、水 墨、複合媒材等創作。
她在不斷的學習中體悟到“ 畫中要表達的是一種精神而非表象,用心去體會並賦予感情,它才會是活的、躍動的 ”,也因此能體會出心隨筆走之意境,而漸漸找出自己所要的繪畫風格。
我常想,詩詞、哲學、音樂、繪畫,哪一項是真正的藝術?這藝術又將到達怎樣的境界與巔峰?淺白一點,或許可說成藝術是一種心情、心態、想像與感動,無論選擇哪一種表現方式,都是在表達人們心靈內裡那一塊悸動的角落吧 !
初期學畫經常是畫得像、畫得快,爾後加入了光影,後續無論是細緻的古典寫實表 現、粗曠瀟灑與俐落的感性筆觸、色塊的切割與堆疊 、淡雅潑墨的隨性而至,甚至畫面中僅剩一個小方塊、一條線、一個點,裡面亦有著很深刻心靈層次的悸動。時光讓每個人的心靈蛻變著,而對作畫者而言,一張白畫布 ( 紙 ),要將心中預備 著的感動用線條與色塊層層的訴說,堆了又乾,乾了再疊,經常有不同的心情在畫 布中轉換與迷失,一張理想中的作品不知要來回幾趟! 最終能塵埃落定,一抹淺笑,這不是放下心中石頭,而是爬完這座山的愉悅與快感。
~ 歐萃瑩 ( 某一種心情 )~
身處地球村年代而經常有機會將國內外之自然美景、聳立高樓乃至路邊小販等多樣風情映入彩筆之中,平日亦喜歡觀察周遭景物,體會生命際遇與心境轉個彎時的無 限美好與延伸。大自然的四季更迭及浩瀚蒼穹之美總是帶來多樣靈感,並也總能以正面、愉悅的心情去思維、感受與詮釋它。
歐萃瑩認為藝術不光是表現視覺上的美,更應該是生命力的展現或傳達,亦認為創作是生活萃煉後對自我生命的回顧與探索,綜合人生的旅程將其感悟轉換為一幅幅快意與動人的畫面 ,及感受那「抓住瞬間即是永恆」的感動。
許多人在欣賞其創作時會受到相當的震撼因而認為她確實具有繪畫及色彩運用方面 的天份,歐萃瑩打心底的回答說 :「我真的沒有天份,只是幸運地成長在熱愛藝術 的家庭,因喜歡藝術而堅持不懈並認真努力的投入。」
或許是從小在鄉村成長,總有著寬闊的遐想,將心境帶到詩情與意境之中,在虛無中設色 、游離,把有的加入情感,把無的投入幻想,遠離了塵俗,豐富了生命。創作過程亦猶如談戀愛般,經常讓人喜恨交織、輾轉難眠,也因為是自己的最愛而 更能珍惜且享受其中。
她說,當畫作進入展覽空間時是她最大的成就感,而心中最美的一幅畫就是 ~ 賞畫者駐足在自己創作前陶醉其中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