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Home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ART LIFE 藝術生活
文:黃凱聯 資料來源:照片由 Guy Lafond 提供

齊勒逢(Guy Lafond)是法國中生代的雕塑家。十六歲那年,他還只是個在亞維儂就讀美術學院的年輕學子,但是就很篤定的知道 雕塑是自己的天賦。當時齊最喜歡使用的雕塑材料是實木和冰雪,成年後他選擇定 居在阿爾卑斯山群裡,從齊的客廳望出去,冬日落地窗外白皚皚一片,後方壁爐傳 來木柴燃燒的吱吱聲,讓人忍不住提起耳朵想去捕捉窗外的神祕感 ; 夏天戶外則是一片綠蔭,香草花園飄來無限生命力的芳香。這一切,都是齊創作靈感的來源。

齊對人文題材有特殊的情懷,創作的議題從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到現代人的孤獨感,每每充滿對社會現況的關心。
和齊一起走在這個他居住了幾十年的小鎮,聖皮耶爾德謝雷內,就像是一趟驚奇的文化之旅。從戶外的森林步道到社區的展覽中心,到處都看得到齊的作品。在萬里 無雲的藍色天空下漫步,走到腳酸了,口也渴了,齊貼心的說 : 我們去找朋友喝咖啡吧。

一走進朋友開的小餐館,一個讓人無法忘懷的雕塑作品便映入眼簾。那是一個真人大小的女人塑像,她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貼身的露臂連身裙圈點出她 姣好的身材。踩著高跟鞋的那一腳踮著腳尖著地,讓人覺得別有風情,另一隻踢開高跟鞋的腳掌赤裸裸地踩在椅子上,以方便擦上指甲油。
這情景和風情好像有關係、又好像沒有關係,從女人的表情看得出來,她處在一種 和自我獨處和諧的氛圍裡,那是一種自在、放鬆、不需要去討好觀察者「私密」的 表現。
齊就是這樣擅長於人物的詮釋。透過齊的巧手,把木頭這樣的天然材質運用到作品上,女人的表情活潑了,肢體也豐潤靈活。他對於女人的表情和動作細節能夠有如 此精確的詮釋,實在令人訝異又佩服!這也是他的粉絲們最喜歡的一個作品。

除了對人物的表現可圈可點外,齊勒逢的創作在關注社會議題時,處處表現出法國人獨有的黑色幽默 : 荒誕中帶有童趣,被揶揄者只能悶不吭聲地苦笑著。
Erika 便是這樣的一個作品 : 一隻海獅仰著頭,用尖尖的鼻頭頂著方形汽油罐,彷彿汽油罐是小海獅練習平衡的新玩具。Erika 與 1999 年法國道達爾石油集團遇難的 油輪同名,當時沉船漏油的污染造成油污黑潮,使法國布列塔尼的蔚藍海域為之變色,對海洋生態、漁業、觀光產業都造成致命的打擊。

無論海獅或是油罐都是那麼地自然完美,莫約一公尺高的椴樹實木雕刻作品充滿了視覺上的平衡,但這一件作品確實帶給人們內在巨大的反省和衝擊。

走出小餐館,回到藍色的天空下,我們走在被群山圍繞的寧靜小鎮上,沿途都有小鎮居民和齊熱情地打招呼。有些人非常隨興的把車停在路中央,搖下車窗便開始和 齊話家常。聖皮耶爾德謝雷內這個僅僅一千多個居民的小鎮,因為齊的用心,多年來已經舉辦了許多場和國外雕塑家交流的展覽和活動。

小鎮在冬天是滑雪場,齊早就習慣白色世界的靜謐。他曾經多次受邀於國際大型冰雕比賽。我問 : 去過哈爾濱嗎 ? 他說 : 是,那是一段 很特別的經驗。
齊大部分的時間都投身於雕塑創作,旅行並不是他的興趣,但是每次受邀參加國際 比賽或是研討會時,就是他藉此旅行、發現新文化、認識傑出同行的機會。哈爾濱之旅為他打開一扇窗,也是接觸亞洲文化的初體驗。

齊在選擇創作的題材時會從兩個面向著手。
對於西方社會的見解和人類的行為觀察,常常是他自由創作的題材。除此之外,他也接受客製化的訂單,不論是個人或是政府機構,許多人慕名而來。
齊說他的每一個創作都是獨立的物件,即便是大型創作的素材,往往也是獨立物件結合的成果,每一個作品被拆開來檢視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

齊對於自己的創作特別鍾愛「亞當與夏娃」。他想藉由這個作品去探討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 ~ 人的原罪。
在構思這個作品時,法國正為了愛滋病的這個問題,炒得沸沸揚揚。齊手邊正好有 一塊幾百歲樹齡的椴樹,在這個作品中,亞當與夏娃從實木的中心冒出,就像是從古老的時光中浮現。教徒們相信,就在夏娃吃了那個蘋果後,人類便開始墮落......彷彿象徵著古老的宗教衛道枷鎖。

齊希望大眾的欣賞方式是能夠進入到作品之中,有自己的畫面和溫度,最好還能感受到作品的故事性,好像一齣戲中有對話與旁白 , 欣賞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他說創作的過程很像是獨自一人駕船穿越太平洋,那是一條很漫長且孤獨的選擇。 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得領略酸甜苦辣的心境的轉變。 在找到創作主題那一刻的興奮;不斷摸索改進過程中的躁動;與木頭在塑形過程中 的磨合 ......,都讓人有如心境三溫暖。

回到創作本身,作品反映的是藝術家對於社會議題和人類行為的詮釋。他喜歡這種自由創作的感受,更樂於在大型創作中,將議題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帶給觀察者視 覺和想像力的震撼。
許多的雕塑家喜歡運用特定的材質創作,但是齊在 2018 年已經確定了未來的計畫會以銅塑為今年的主題。在木雕的部分他將要探討的是媒體對於西方家庭的影響,由四個不同的人物雕像,分別代表家庭中成員之間的互動。 對他而言,東方文化既迷人卻又遙遠,但由於銅塑的優點在於材質的穩定性和方便 搬運性,是國際巡迴展中比較常看到的使用材質,所以可以期許法國當代藝術家齊 勒逢(Guy Lafond)在亞洲的展出。

 

因為深厚的雕塑基礎功力, 齊的作品尺寸有很大的彈性 ! 大至 11 米高 /10 米寬的教堂管風琴,小至一米多的桌上型創作。無論作品的議題大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都是齊最關注的主題

因為深厚的雕塑基礎功力, 齊的作品尺寸有很大的彈 性 ! 大至 11 米高 /10 米寬的教堂管風琴,小至一米多的桌上型創作。無論作品的議題大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都是齊最關注的主題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法國當代藝術家 ~ 齊勒逢(Guy Lafond)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