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樊燕君擅長以多種石材結合金屬創作,賦予一種互為共生的關係,藉由金屬特有之柔軟、延展性與光澤來彌補石材的鋼硬,從而打破雕塑冰冷堅硬的刻板印象,堆砌出圓潤、乾淨無暇且優雅不造作的線條,從細緻的態度與角度詮釋不同的石雕作品,利用感性的觸覺賦予雕塑不一樣的意義,令作品充滿生命力。
藝術家將生活經歷與記憶融入作品當中,藉由創作過程對材質進行質感的轉換與釋放,也是一種自我深層意識的療癒與解放,以飽滿、渾圓、光滑的手法,傳達出感官轉換下的語彙存在著,變形、抽象化後得到的是更多的想像空間,而當中也因每個人生活的年代、 相近的生活圈與生長背景等交會下,讓觀眾產生過往經驗的共鳴˳
藝術家自述
文|樊燕君個展
展覽名為「優雅的慢性動作」,表達著創作者對石雕創作的一種心理狀態,石雕的製作需要一敲一鑿而生,時間是漫長且需持久性,過程滿天粉塵卻表現冰冷沉寂,腦袋中浮現過程的畫面像是播放著古典的背景音樂,慢格地播放著一舉一動的影像,心中卻產生出一種莫名的反差感,其創作的產出更是生活中混沌狀態下的沉積表現,可能比石粉的堆積還要厚。
在澳門與台灣之間的生活經歷,從而產生對不同地域的疏離而感到疑惑,因而思索著每個不同的陌生個體,亦即人本身以哪一種方式存在並得到聯繫,克服時間與地域的界限令感知得到傳遞。「地方感」的產生成為情感的依附,人與地方之間的關聯成為經驗世界的方式,地方的差異和特殊性需要尋找一種方式來平衡當前零碎分裂的境況。然而,雕塑便成為言語傳遞的轉運站,造型的抽象與簡化,讓情感得到過濾、凝聚,表達自我的追尋。此外,關於存在的方式隨之牽涉到身體的感知,也就是「身體感」,身體勞動佔滿了我在創作中的大部份,混雜著各種經驗與知覺,一層層的消耗與沉積,過程是悠長且浪漫,時間層的累積聚變成雕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