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18.9.1-12.16
地點:駁二大義區C7-1動漫倉庫
主辦單位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 │ 依璨禮服設計
贊助單位 │ 台灣三星電子SAMSUNG
參展單位 │ 李隆杰、阿慢、陳俊濱、黃色書刊、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簡士頡、羅寶和桑原
展覽透過臺灣漫畫原創作品勾勒所謂的「恐懼」樣貌,運用創作背後的不同故事,連結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恐懼記憶,刻劃出不同層次及面向的「恐懼」,並從中觀看「恐懼」背後的文化脈絡。除了呈現不同世代的恐懼,亦呈現不同創作者面對恐懼的哲理。
展覽空間將有7道門,連結至漫畫家所創造的恐怖世界,恐懼題材涵蓋: 臺灣妖怪傳說、社會獵奇、女巫、凶宅、陰間、懸疑驚悚等,觀眾可探索7種不同的毛骨悚然體驗。
第一道門:《說妖》儀式體驗。
聆聽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設計的桌遊中8個角色講述他們的靈異體驗,發現故事背後的意義。透過投影結合RFID互動遊戲招喚臺灣妖怪,並從中認識臺灣妖怪。
第二道門:通往《黑色放映機》的暗黑社會迷宮。
跟隨漫畫家陳俊濱的鏡頭,發現習以為常的社會卻看起來如此地詭譎,猶如迷走在當代社會的厄夜叢林。
第三道門:深入臺灣的女巫禁地。
臺灣現代社會存在著女巫? 潛進簡士頡《北投女巫》筆下的女巫秘密聚落,感受女巫作祟中的身影與令人可畏的力量。
第四道門:勇闖《百鬼夜行誌》中的凶宅。
凶宅可見漫畫中常見的場景,鬼故事藏身於各個傢俱中如:窗台、廁所浴設等,一起探索阿慢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怪奇體驗。
第五道門:恐懼寫真館。
阿茲海默症病患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漫畫家黃色書刊將與大眾募集的恐懼記憶視覺化,創造屬於我們的獨特「恐懼寫真」。
第六道門:遊走地府與天堂。
在羅寶和桑原作品中《引路人》的世界,隨著七爺和八爺至靈界見習,穿越地獄後,到達至黃色書刊作品《哀傷浮游2》描繪的天堂,一覽死後的日常。
第七道門:半魚半人生物入侵的科幻星球。
當世界被魚人佔領後,隨著魚類恐懼症的漫畫家李隆杰《怕魚的男人》腳步突破重圍。
展覽策劃 │ 張珮瑜
視覺設計 │ 厭世書寫、鄭景文、謝捲子、葉如鈴
服裝設計 │ 吳佩芳
配樂作曲 │ 量子音樂
動態特效 │ 劉秋蘭
鬼画連篇-百鬼夜行誌_阿慢
翻轉恐懼為幽默
阿慢Slow
灰階化恐怖與搞笑的界線
友善膽小族群的恐懼創作
漫畫家阿慢的座右銘為「恐怖與搞笑只有一線之隔」,模糊恐怖與搞笑漫畫的差異,將搞笑故事素材以懸疑的敘事方式創作,而恐怖故事則透過故事中的角色脫線行為或出人意外的結果,反而成為充滿歡笑或溫馨的劇情,讓膽小的讀者也能夠放心觀看。漫畫家創作一篇篇的怪談皆取材於日常生活中,藉由詼諧的創作風格,讓更多的讀者也能夠享受鬼故事。
鬼画連篇-李隆杰怕魚的男人
成為自身的恐懼
李隆杰Li Lung-chieh
克服恐懼成為恐劇本身
從怕魚男人的視角看如何挑戰自我
《怕魚的男人》創作靈感來自於漫畫家李隆杰的生命經驗:「我很怕魚。非常怕魚,當我看見魚的眼神時,我確定牠們正在吞噬我的靈魂。」為魚類恐懼症(Ichthyophobia)所苦的漫畫家一邊對抗魚類恐怖,卻同時宣揚魚類恐怖,將恐懼視覺化為無對白的漫畫創作,表現漫畫家在生活裡遭遇魚類、逃離魚類、對抗魚類的過程,是一部介於虛幻與現實之間的自傳型的作品。
鬼画連篇-黃色書刊
《哀傷浮遊2》
思辨生命經驗中的恐懼
黃色書刊YELLOW BOOK
充滿哲理的日常提問與對話
意識其中的恐懼,反思人生課題
漫畫家黃色書刊透過可愛俏皮角色們間的日常對話,引導讀者連結時下的社會現象、議題,哲理的問答提供空間讓民眾找尋自身人生課題的答案。《哀傷浮遊2》中的短篇作品<你的臉>主角由於想不起家人的樣貌,不斷對自身的記憶提出質疑,而自問自答的敘事使得無法辨識何謂現實的恐懼更加鮮明;另一作品<謝謝你>看似描繪天堂的樣貌,然而當靈魂們在天堂遇見無法忘懷的人後便會無牽掛地消逝,主角遲遲徘迴在看似無所恐懼的天堂,是否意味著人因有所恐懼所以才存在。
鬼画連篇-簡士頡北投女巫
消逝文化的未知恐懼
簡士頡Chien Shih-Gye
個人特質與社會角色的矛盾
追尋歷史軌跡找回文化能量
漫畫家簡士頡《北投女巫》的女巫角色原型靈感來自於臺灣原住民。「恐懼女巫」紅湄喜歡可愛事物及言情小說創作,與「恐懼」相悖的個人特質導致力量衰退,而盤算著從白團獵殺女巫的計劃中在白團和女巫間製造更多恐懼。故事中女巫開始意識到隨著時代的變遷,自己並不了解族群的歷史及其力量來源,也因女巫角色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使得女巫們不完全認同其身分,儘管希望保有女巫的力量。新作《玉鍵》中的女巫們不僅意識到消逝歷史的重要性,並積極尋回部落的歷史與文化。
讀恐懼
為何觀看臺灣恐怖漫畫作品?
展覽透過臺灣漫畫原創作品勾勒所謂的「恐懼」樣貌,運用創作背後的不同故事,連結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恐懼記憶,刻劃出不同層次及面向的「恐懼」,並從中觀看「恐懼」背後的文化脈絡。除了呈現不同世代的恐懼,亦呈現不同創作者面對恐懼的哲理。
映照我們所處的社會背景
在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說妖》作品,我們從不同族群恐懼的共通點,發現其中的文化交流史;此外透過桌上遊戲方式,在現代背景說妖怪故事,連結了過去與現在,可見其復興臺灣妖怪文化的企圖;陳俊濱《黑色放映機》系列作品中詭譎的劇情提供另一觀看視角,讓讀者意識到現今的社會荒謬現象;簡士頡《北投女巫》說明了過去與現在的不可分割性,故事中女巫們對於歷史未知的恐懼,導致無法發揮自身的文化能量。從恐怖動漫創作,了解臺灣的過去歷史和現今社會,這類型的創作可視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軟實力。
不止於可怕的恐懼力量
臺灣恐懼創作不僅反映著我們所處的背景,也透露著創作者眼中不一樣的人生觀。阿慢《百鬼夜行誌》作品翻轉說故事的方式,作品風格同時帶有詼諧與恐懼的色彩;黃色書刊《哀傷浮游2》以簡單的哲理對話,引導我們思考和理解恐懼;羅寶&桑原《引路人》七爺八爺的工作不僅是勾魂使者,也必須同理靈魂的處境,讓祂們能夠跨越恐懼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向前走;李隆杰《怕魚的男人》則折射出挑戰自我的人生哲學。
昔日共通的恐懼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Taipei Legend Studio
視覺創作: Nofi.和Kansan
在現代時空撥雲霧見妖
探討怪談背後的連結性
《說妖》是將臺灣妖怪、鬼故事、都市傳說、校園怪談等,納入同一體系之下的創作。本次展示的,是根據該世界觀設計的桌遊。不同妖怪之間的傳說故事,卻可能擁有相似的元素或情節,這反映了先人共通的敬畏與恐懼、對相同現象的不同解釋,或是族群間文化交流的結果。《說妖》桌遊萃取了傳說故事的母題,一旦玩家湊齊了妖怪的母題,便可以召喚妖怪,為己所用。希望玩家在遊玩的過程中,對這些妖怪越來越熟悉,達到推廣妖怪傳說的目的,從而真正地「說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