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畫是屬於東方民族特有的畫種,源於中國,距今八千年前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一枚漆弓,可稱之為中國的「漆之源」。
漆畫泛指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
它兼具了美學和工藝的雙重屬性,既是藝術品,也是實用於一般生活的裝飾品。
漆畫的材料多種多樣,除了漆之外還有金、銀、鉛、錫以及蛋殼、貝殼、石片、木片等,豐富多樣化的媒材結合,凸顯出漆畫神秘又高貴的色彩。
由於選材考究,工藝細膩。漆藝術彷彿是「情感」與「色感」的結合。
西方人讚嘆其為「永恆之畫」。
楊靜芬回憶起藝術概念的啟蒙,應該在20歲生日的時候,父母便送她去紐約,流連於博物館觀察東西文化藝術的差異,也欣賞西方藝術的多樣面貌,後來又到日本求學。對子女的教育模式前衛,但家庭關念傳統的父母一直讓她以為結婚生子是人生最重要的唯一目標。
她安於扮演一個好太太、好媽媽的角色,直到孩子讀書之後,她才開始利用時間學習插花、學做蛋糕,蟄伏的藝術細胞蠢蠢欲動,她很快地將這些藝術課程融入了生活。然而這些課程可以塞滿時間卻無法填補心靈的空間。直到2001年開始重拾畫筆,內心那一份小小的喜悅與悸動燃起了熊熊熱情。
對於學幼兒教育和服裝設計的楊靜芬而言,漆畫是一段美麗的邂遘!
當年她應聘為東京帝大美術教授做漆畫的口譯,其實漆畫對於台灣的市場仍然是有些陌生的,與會的賓客反應冷淡,為了讓會場的氣氛活絡,楊靜芬不斷的提問,整整三天的活動結束之後,獲益最大的人便是她了,也就是因著這個機緣,開啟了這一程意外的豐富之旅。
創作入門階段最困難的部分便是有許多人會對漆酚過敏,她自己花了整整十個月的時間去克服水腫、起泡泡這些過敏的問題,因為不服輸的個性讓她覺得自己絕不能在起跑點就跌倒,果然這樣的堅持,讓她的創作跨入一個展新的境界。
由於每天的溼度、溫度均不相同,根本無法預期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如何?
在創作過程中,她磨練自己的耐力與毅力,在不斷重複的繁雜工序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儘管不到最後一刻無法掌握成果的面貌,在心情上是一種煎熬,但是非常的挑戰也成就了我們現在看到非常瑰麗的作品!
楊靜芬的漆畫師承日本繁複工法,至今仍不斷地赴日向大師學習,因為必須了解漆器工藝,才能將這些元素融入漆畫之中。
她說:「漆的世界很迷人,一旦投入就無法自拔!」遇上漆畫,彷彿由一個小世界躍入大宇宙,她很享受創作過程的每一刻!
楊靜芬的工作室有一大面牆的窗戶, 只要往外看,就能夠見到大遍綠林,每每腦中會浮現出日本的櫻花樹,雖然時間短暫,但是美的迷人,猶如「春天的浪漫」
生活如同一個伊甸園,不同性格的朋友各異其趣的在最適當的時間點出現......抽象的形容卻又具象的用不同動物呈現
楊靜芬形容自己就像那一隻孤獨的小鳥坐在樹梢「獨唱」,身體的部分是用蛋殼碎片組成,純金的一雙眼睛是對自己的期許,猶如一塊寶藏,總有一天會被別人發現其光芒的。
早年在日本讀書的楊靜芬對於櫻花的感受特別強烈,這一幅「櫻之月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完成。她特別強調漆畫和其它藝術創作之不同在於你可以用手去觸摸,用指尖感受它的光滑與亮麗。
右圖:半夢半醒之間的貓頭鷹彷彿是創作中的楊靜芬,從她進工作室那一刻開始忙碌,直到睜不開眼睛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最初的漆器是以實用為目的,後來才賦予了它審美的功能。
南北朝時期瓷器興起之後,漆器在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功能中需求度降低了,於是以美學概念為主要目的的陳設性漆器出現。而這些以審美為目的的漆器,主要出現在皇室之中。其作品無論是藝術水平或是技術質量,都屬上乘之作,歷史留下了不少宮廷漆器或具有貴族風格的精品,收藏於博物館。
漆畫最初是描繪於器物之上,經過時代的演進,逐漸轉換成能獨立呈現的藝術形式,所以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就藝術純欣賞的領域而言,漆畫仍然可以說是當代畫壇上的一個新生畫種。
漆畫有別於其他類型,除了以大漆為主要材料,繁瑣流程也是任何畫種都無法比擬的,其製作周期要以年為單位來計算。整個創作流程要經歷裱布、刮灰、罩漆、鑲嵌、鋪粉、蒔繪、髹漆、打磨、揩清、推光等,一件作品的工序多達四五十道,有的甚至達到一百多道。
儘管每一幅畫的歷時都很漫長,但她認為每個人只要願意承受困難和挑戰,都有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雖然路上可能交織著汗水和淚水,而且必須面對別人千奇百怪的評價,但是自己的人生如何「綻放」應該由自己決定!
最喜歡粉紅色的靜芬畫了一隻粉紅色的老鷹,「重生」對她有特別的意含。從接觸到認識,到全然地投入漆畫創作......,她享受著"漆”帶給自己不同感官的神秘力量。
漆畫以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大要素作為創作的綜合條件。運用著人工和天工結合的人畫一半、天畫一半之技法,遨遊於漆畫的魔幻魅力。
從一個人獨享的喜悅到分享成果的美麗境界~楊靜芬選擇了一條不簡單的藝術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