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薄汾萍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手創藝術,有紙雕、陶藝、翻糖花、金工,甚至於端出來招待客人的各式甜點都是由她親手製作。目不暇給的展示品讓人驚艷,但她卻謙虛地說自己只是設計師而不能算是一位藝術家, 因為早在多年前她就立定志向,從 65 歲開始全心投入自己醉心的工作,而之前的許多創作則被她形容成 ~ 為生計打拼的結果。
畢業於復興美工的薄汾萍創作基礎非常紮實,從事飾品開發設計大約 23 個年頭, 她的工廠從台灣開到內地,外銷到日本、美國、法蘭克福 ...... 經由商展讓世界各地 的人認識並欣賞她的作品。也因為做手工藝品外銷必須要因應各種商品的需求,所以對於各種原料素材都有所接觸和認識,她說:「在激烈的競爭中,如果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有一點特別的細膩心思就能夠吸引人」,這也是她的事業版圖越做越大的主因。
由於工作之需要,將她的設計與手藝磨練的更為精進,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人」 還是最重要的一環,物質只是為了讓生活持續下去的元素。當家裡的兩位長輩相繼過世之後,她將原來在深圳 1300 多個員工的工廠慢慢縮編,後來以幾乎半買半送 的方式結束營業。因為對銀飾和琉璃一直很有興趣,工廠結束後,又和朋友到廈門開了一間規模較小的琉璃廠。但真正萌生退休的念頭是因為女兒懷了老二,她想要回來幫長孫女做便當。
特別喜歡孩子的薄汾萍興致勃勃的計劃她的退休生涯,但是女兒悍然拒絕,她說自己生的孩子應該自己負責,婉拒了媽媽的好意。閒不下來的薄汾萍不做事真的很難過,為了追上這個時代的腳步,她從 2006 年開始學習電腦設計,從最陌生的電腦繪圖開始學起,接著朝立體創作發展,重拾工藝雕塑興趣。
退休後第一份工作上門,她接下立體繪本的製作,並以自己擅長的布偶、陶偶、和 紙雕 ...... 陸續出了一套童書,這也是她展開紙雕創作的契機。
漸漸地許多大型裝置藝術領域,開始看見她參與的身影。大家記憶猶新的 「一千六百隻貓熊世界之旅」裝置藝術 2014 年在台灣展出,與貓熊在台北十個景點一起出現的十隻稀有動物,包括石虎、黑犀牛、雲豹等,都是她的作品。
她謙虛地表示因為手作物件對她而言,已經是非常熟練的技巧了,所以近年來的創作她反而追求質樸感,從溜到拙,其實要丟掉的東西很多,她想放掉既有做法的記 憶,於是試著用左手為主力創作,又經過一段時間琢磨後,她發現那不是手的問題 而是腦袋裡思考方式的選擇。如今,創作成為薄汾萍退休生活的主旋律。常與她合作的轉角藝術工程負責人許智棕說,薄汾萍個性積極,「常常半夜三、四點還在談工作。」禾野廣告總經理邱俊元則表示,她對傳承技藝給後進「有無私的熱情」。
薄汾萍的藝術天分或許是來自家族遺傳,因為姊姊薄茵萍也是知名藝術家,台北美 術館三十周年慶規畫的「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一九三○~一九八三」,薄茵萍就列名其中。
姊姊薄茵萍比薄汾萍大十二歲,還曾經當過自己的老師,所以從小就是她非常仰望的偶象。只要姐姐一聲召喚,她會放下手邊工作,改變所有行程來配合姐姐的指令。一向讓人覺得充滿自信的薄汾萍笑著說:「在成長的路上,總覺得自己是薄茵萍的妹妹這個角色多過於薄汾萍本人,那種敬畏的感覺已經根深蒂固在心理和行為 上。」
近年來她試著走出姐姐的光環,開始學著誠實面對自己、與自己和解。
人生上半場,雖然事業有成,但她也承認自己的叛逆;人生下半場,她不再向外追尋,遠走他鄉的遊子「回家」了,她頓悟「控制不了的事就放下」,漸漸地,她對自己的情緒或想法都比較踏實,「以前糾結的執念也淡了。我開始覺得自己是薄汾萍,而不只是薄茵萍的妹妹。」隨著念頭的轉變,薄汾萍與家人相處的摩擦少了,彼此之間的步調越來越融洽,越來越和諧。
工作室的白牆上,用英文寫著「elope with love」(跟感覺私奔)。這句話就是她 一路走來的心情 ....... 不僅是她以前工作室的名稱,其實用來形容她戲劇性的起伏人 生也頗合適。二十二歲時,薄汾萍因不想按父母之命嫁人,就和認識七天的船員帶 著一百塊私奔了,這也可以看出來,她的物質欲望其實不高。
很多認識薄汾萍的人都說她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才女,但是她立刻回應:「我不會開車,這是最遺憾的事情。」 而不會開車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由於她隨時隨地都在思考,所以無法集中注意力 .......,她希望有一天能將自己做的玩偶和故事帶到偏鄉,照顧那些資源比較少的孩子,這個時候就需要會開車的朋友協助,而她打算用自己手工做的美食當成交換的籌碼。
許多人害怕歲月不待,然而薄汾萍卻殷殷期盼著迎接 65 歲的自己,她很堅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能夠長長久久。她希望透過創作證明自己、實現自我,雕塑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