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空間集合 ~ 邱立婷

Home

空間集合 ~ 邱立婷

HEART TOUCH 敲心藝術
文:許竣隆 資料來源:照片由 邱立婷 提供

邱立婷,畢業於 Koninklijk Conservatorium Brussel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主修爵士鋼琴,同時也專精於古典鋼琴技法。在比利時求學的邱立婷,成長於單親家庭, 雖在物質環境艱苦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樂觀開朗的個性,並自我訓練出堅韌的心性 與適性。雖然沒有優渥的經濟背景,但邱立婷依然堅持在音樂的道路上奮力奔跑,直至闖入布魯塞爾,撐過無數難關,到現在我們所看見那始終展露笑顏的她。
 
在比利時求學期間,邱立婷特別強烈感受到思鄉情切。身處異國的她,藉由認識他者去補足對鄉土的思念。《空間集合》就是邱立婷在那樣的心境下所創立的爵士樂團,樂團的概念致力與不同國家的演奏家合作,藉著文化的殊異來激盪出音樂中奇妙的可能性,磨擦出屬於空間中的故事。
 
「起初只是來自異國的激盪,漸漸成為了一種記錄,記錄社會也記錄著自己的故 事」

 

《空間集合》記錄著不同國度的文化,也反映著客居異鄉的遊子情懷。她熟知自己熱愛的台灣吋土,那是一種宛如母親般的溫暖,在歐洲的時序中,這份思緒更加強烈。在多次世界走訪的旅程中,邱立婷也漸漸察覺到許多人事的細微處,創作的思考方向也有了轉變,她開始成為了空間的記錄者,用音樂,直接的表達出了其對社 會上種種問題的感受。


「在歐洲的音樂教育上,比起單一技巧訓練,教育者更注重於自我的定位與心靈層次的探索。」
在布魯塞爾與 Nathalie Loriers 以及 Diederik Wissels 兩位老師身邊學習當中,邱立婷感受到全然與在台灣受音樂教育不同的地方,在台灣,接受音樂教育往往受限於技巧的發展,音樂性背後的意義經常被忽略,音樂技巧的培訓比例過重;但在布魯 塞爾的期間,邱立婷在 Nathalie Loriers 與 Diederik Wissels 兩位老師身上感受到了 陪伴與聆聽的重要。


多數的時間,學習以外的交流,老師們經常與邱立婷談起藝術的價值與「自我」的哲學思考,在這段期間內,她認知到「瞭解自己」是藝術家的命題,從而更加深入於爵士樂之文化背景的研究,奠基了未來創作的能量。

 

「爵士鋼琴有別於古典鋼琴,是一種享受當下,即興演奏的思維,讓演奏者更能演 奏出代表自己的聲音。」


鋼琴為具音域最廣的樂器,它在爵士樂的編制中,宛如火車車廂,乘載著諸多樂手的演奏,能夠清楚地將節奏、和聲和旋律表達流暢,使得演奏者能穩定地、愉快地將內心的語彙藉由器樂即興表達。
在爵士樂的演奏方法上,鋼琴的伴奏不再固定、死板,鋼琴的演奏者必須熟悉樂理的操作,延伸出和弦進行的可能性,在爵士樂中,誰都是主角,沒有配角,最為靈 動的鋼琴手能夠在伴奏同時即興,宛如針織功夫,構句呼應即興者,將彼此的音樂朝前推進。


「爵士樂是文化融爐,我希望這種精神也能夠影響台灣,從而將台灣推向國際。」


爵士樂起源於非裔族群的音樂與歐洲古典文化的融會,它本身就帶著極大的包容力在,並且產生了音樂上無數的可能性,提供了現代音樂極為碩沃的養分。邱立婷認為,爵士樂與台灣的文化極為相似,台灣也是塊無數文化磨合的沃土,其中多元族 群的能量亟待釋放,也必須要有更豐富的音樂型態介入,才能將台灣的文化做更細膩的串聯。

 

藉由爵士樂的音樂型態,邱立婷認為台灣能夠以更嶄新的方式呈現於國際舞台,雖 然爵士樂已經度過最為熱潮的百年,但其潛在的力量依然影響著世界音樂的步伐, 台灣的音樂以及即興的呼應,更能召喚那些潛藏在台灣歷史中的真正價值。


「完成異國的求學旅程,加深故鄉時空的探索,將大自然的聲音成為自己的音樂源頭,尋找最為真實的感動。」


在近期內,邱立婷陸續創作了〈天黑黑〉、〈竹林山狂想曲〉、〈Corner Life〉和〈鳳 陽花鼓〉等作品,除了改編自傳統民謠,更多是邱立婷自身與土地、人文、社會議題相處的經驗,而自然與人文將會是邱立婷未來創作的基礎。


歸國一年期間,邱立婷重新走訪了新北家鄉,尤其對山的印象更加深刻,畢竟來自林口的女孩,最大的靠山就是觀音山,除此之外,她也見聞了許多未曾踏足的地方,徹底的重新認識台灣,累積創作靈感。


在計畫中,邱立婷將回到比利時,完成布魯塞爾最後兩年的碩士學程,她亦堅信,兩年後的自己,會寫下更多、更動人的作品,更深刻的台灣印象。


「藝術者即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了解國家、了解文化,並且找到屬於這一切的聲音。 」

 邱立婷

 邱立婷

「爵士鋼琴有別於古典鋼琴,是一種享受當下,即興演奏的思維,讓演奏者更能演 奏出代表自己的聲音。」

「藝術者即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了解國家、了解文化,並且找到屬於這一切的聲音。 」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