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沒能好好念書,所以因為自卑而產生的自尊心也特別強,奮發向上不想讓人瞧不起,人前盡量展現風光一面,人後就能省則省。早期出差時坐平快車,一個鐵路便當或一碗滷肉飯、一碗麵就過一天,到日本出差則住便宜的民宿,得走很久才到車站、換好幾趟電車才能到洽公地點,吃飯則是到那時台灣還沒引進的便利商店去買關東煮嚐鮮,偶爾為了和客人談生意時才會選擇住比較體面的飯店,十年前搭飛機第一次坐商務艙還是為了陪兒子出國。
平日在各方面都很節儉,唯獨比較捨得買車和名牌衣物。在民國六十幾年台灣進口車還很少的年代我大約每兩年就換一部車,二十二歲那年就買了當時最大型的裕隆2000二手車送貨、三十二歲時又因業務送貨考量買了瑞典富豪的二手車,像凱迪拉克5000與賓士積架就在顏色和款式中至少換過二十輛。反而現在有能力買任何車時,那種對新車的渴望感已經不復存在,進而懷念起擁有第一輛車時的興奮心情。
約在三十年前,考量健康問題後將工廠與住家分開,若不是當年有魄力的決定,以常駐工廠經常失眠的狀態恐怕無法撐到今天。打拼大半輩子,我相信相由心生,很多人看到我,如果不是兩道長壽眉間雜著白眉毛,很難猜出我的年紀。因為職業始然,穿衣風格總是跟著潮流趨勢,除了注重品牌設計與質感,更會激發我設計上的靈感,尋找新材質去應用更多的可能。
本身並不贊成留下很多財產給下一代,而是希望兒女能擁有品味生活與鑑賞美感的能力。品味需要時間的醞釀長期的浸潤與興趣的支撐。像小兒子對紅酒就很在行,我從他那裡學到很多有關紅酒的知識也鼓勵他去喝好酒見識,開拓視野懂得分辨品嚐見地自然就廣闊,生活美感當然比僅有財富來得豐盛。以前人們常說「吃穿三代」,意思是說一般人得經過三代的沉澱濡染才能真正懂得該怎麼吃怎麼穿。我很幸運地從我這一代就開始學習享受生活,雖然很喜歡賺錢工作很忙,但懂得疼惜自己也樂於分享,平日去打球或去用餐時,職員們都叫我「施董」,逢年過節紅包絕對見者有份,看人開心,我更高興,慷慨享受其中的成就感、使命感與責任感。俗話說「會賺錢的是師傅、會守錢的是師公、會花錢的是師祖」,而朋友們都很羨慕我懂得將錢花在刀口上,很多人只會賺錢不懂花錢根本失去了賺錢的意義。所以連我太太都說:「所有親戚中你是最會用錢的專家,”呼人一世人肖念”(讓人記得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