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林口新北特教學校裡面有一間「奇茂美術教育館」,美術教育館的誕生源於李奇茂教授對特殊教育學子的關愛,他相信人文藝術教育的拓展,一方面可以開發特教孩子的潛在思考及未來謀生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生活品味素質。
對於這些弱勢族群的未來主人翁,必須重視其正面教育的功能,也可為他們選擇能成為有用之人的最佳途徑。因此,李教授與新北特殊學校第二任校長劉豐盛先生,戮力策劃推動,並得到陳裕峰先生的慷慨挹注,他們以半年的時間,集結了全國163位藝術家,共募得了包括水墨、書法、油畫、版畫、釘畫、水彩、陶藝、雕塑等數百件作品,為特殊教育學校這群孩子們闢建了一片讓他們獲得身心陶冶、藝術成長、發揮創意、激發潛能,進而得到信心和滿足的園地。
現任新北特敎學校謝順榮校長表示:
對於藝術,它是具有非語言溝通特質的一項領域,藝術活動過程更是可以發洩孩子的能量,緩和孩子壓抑的情緒,降低他們的心理防衛功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能讓孩子未曾浮現在行為上的潛意識內容獲得表達,也有可能激盪出他們內心被壓抑的心像,藉此得到心理層面的支持,達到情緒穩定的效果,同時也可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創作。
藉由藝術創作的表現得到情感、情緒上的抒發,亦可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任內與臺灣的數十位藝術家合作,在奇茂美術教育館辦理二十多場繪畫美術及創作展,不僅提供藝術家們藝術創作的場域,也讓學校的教師及孩子們在賞析藝術繪畫中得到身心靈的滋養;這其中也內含了四場特殊教育學子及身心障礙團體的創作展出。
另外,在拓展國際藝術教育交流及外校藝術教育合作上,新北特敎學校與日本姊妹校廣島沼隈特別支援學校及香港群芳啟智學校、徐展堂學校、宜蘭特教學校參與彼此藝術教育研討及學生創作展出成果發表會,學生交互之作品也特別展示於校內,提供校內學生觀賞,期待能刺激出特殊孩子們生命中的光芒。
李教授、劉校長辛苦創立了奇茂美術教育館,前輩藝術家們大方捐贈為數眾多的大師作品,期待著藝術教育能在特殊教育學校扎根,更期待著特殊教育學子們能沉浸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環境裡得到薰陶、改變及激勵;因此在校園裡,除了美術教育館外,還有藝術角落的設置,提供學生及時作品的展出。
位於新北特教學校的奇茂美術教育館,集結了許多善心人士對於身心障礙弱勢族群的關愛和奉獻,所以張家愷老師說:這是一個把美好事物連結在一起的快樂園地!奇茂美術教育館有寬敞的展覽空間以及豐富的典藏作品,如何讓這樣的展覽空間與藝文資源融進現有的特殊教育工作脈絡中?
又如何讓藝術對特殊教育工作以及特教學生產生更多影響力?
這是張家愷老師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一間美術館必須兼顧四個面向:研究、典藏、展覽、教育。
對於幾乎都是特殊教育專業背景的新北特教學校老師們來說,著實是一項跨行如隔山的艱難任務。
為了落實經營這一間美術館,近年來,學校的老師、行政團隊也積極地連結許多校外的畫家與藝術團體,善加活用奇茂美術教育館的資源。
一邊認真做、一邊努力學,一路走來已經辦了許多場次的藝文展覽活動。有靜態的畫展、動態的DIY手做以及音樂類型的活動,林林總總地累積了將近三十場次的紀錄,成績即便不算斐然,也自忖不愧對於李奇茂大師與當年熱心相助的藝壇前輩們了。
經營館藏豐富的奇茂美術教育館,作品的典藏修護也是極重要的一環。
學校為此特別聘請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之專業修復師,親臨學校教導志工畫作修復的技巧。
對於新北特教學校的這群中、重、極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們而言,這間美術教
育館直接地可以當作是一項讓老師設計「社區參照」類型教學活動的現成資源
,帶著孩子來參觀畫展的同時,學習參與藝文展演的禮儀,除此之外,還希望這間美術教育館可以對這些孩子有更多積極正面的影響力。
以社會階級理論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曾提出「孩子所受的教育決定他未來社會階級」的概念。用這樣的觀點來看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不由得思考:我
們給了他們怎麼樣的教育?我們期待他們未來是屬於怎樣的社會階級?或許談
「社會階級」一詞好像包含了很多壓迫與對立的肅殺氛圍,但我們的確不能否
認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對孩子未來人生確實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回歸主流」、「融合」的觀念在台灣特殊教育工作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身為這群身心障礙孩子的指導老師張家愷說:我們一直努力地想透過教育的力量,讓這些孩子能夠更快樂自由地與一般人在社會上一起生活、一起努力、一起成長、一起分享。也因為如此,在特殊教育學校裡,我們也應該規劃一些讓身心障礙孩子可以自由快樂地與社區、社會人士交流互動,一起成長一起分享的學習機會才是
。而很幸運的是,在經營奇茂美術教育館的摸索與實踐過程中,找到了能讓身心障礙孩子與社會互動交流的契機。
某一天,美術館內有幾位畫家正在忙著佈展工作,正巧張家愷老師任教的藝術課
,那天需要用到鋼琴來教孩子們唱歌。校內唯一的音樂教室有其他班級正在使
用,他便帶著孩子們到美術館,用館內的鋼琴上課。
那時節剛好在放寒假前,再過幾周就是農曆春節,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唱著「春風吻上我的臉」,在館內布置的其中一位畫家老師,聽到了歌聲也過來跟著孩子們一起唱。
於是,張家愷老師彈著鋼琴,畫家與孩子們一同大聲唱歌。
暫不論唱得如何,這樣的畫面~不就是特教老師們所冀求的那樣,讓孩子與社會一般人自由快樂的一起生活、一起分享嗎?
因為這間美術館,因為辦理畫展,更因為一首歌,讓這樣美好的畫面,真切地在新北特教學校裡上演!
只是希望這些孩子可以融入這個社會,只是希望這個世界給孩子們多一點包容和機會,特教老師的願望是如此謙卑且卑微.........
學生經常發生情緒無法管控的狀況,但是張家愷老師說:這些孩子從小到大接受到的否定已經太多了,無論他們用甚麼行為模式呈現,都是因為想要與這個世界溝通,希望這個社會給予他們多一點的寬待和包容!
特教學校的孩子們,表面上像一座孤島與他人隔絕,實質上又處處與周遭環境的人事物息息相關無法分開,如同海面上看似互不相關的兩塊陸地,海底下卻是兩塊接在一起、互動密切的的板塊;而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陸地會因為這藏在海底的板塊互動而產生地震、火山的連帶干擾。
想必這些孩子也日日深受這些心靈地震和火山的干擾吧!可惜他不能理解這些東西是越抗拒,就越無解。
張老師用不同的教具和引導方式帶著這些孩子們作畫,不曉得能不能有機會替他們這座孤島搭起橋樑,連上這個廣大繽紛的世界?
特教老師的成就感很小,但是要付諸的耐心確是無比龐大!
在訪問擔任特教工作12年的張老師時,我們開心地聊著孩子們的作品以及他想出好多方法誘導學生創作的過程。他坦言自己花在特教學生上面的時間比家裡的孩子還多,他說:因為他們更需要我!
孩子與社區人士互動交流的美好例子,在這間美術教育館中出現過好多次,也因此更加深了老師對藝術治療的信心,相信以奇茂美術教育館作為基地,我們可以繼續嘗試、繼續努力,讓藝術成為那股支持孩子更自由快樂地融入社會的美好力量。
這些中、重度身心障礙的孩子比一般學校的學生更加依賴師長的陪伴和照顧,由於經費和資源有限,所以學校還有志工團隊做後備支援。
比金錢更有價值的就是「時間」,在志工群組中有人退休了,有人則利用休假,
奉獻出本來可以吃喝玩樂休閒的時間,而且要有強大愛的能量來為這些孩子服務。
我訪問了長期擔任志工的簡先生,他陪同需要復健的孩子穿梭醫院,他說志工人手不夠,所以他從不缺席........
簡保羅先生在女兒還小的時候接送孩子上學,在途中總遇見一對熟識的夫妻長期委身於交通導護的工作,心中曾有質疑~這是一份有薪水的工作嗎?當他知道這是一份無償的志願工作,心中著實起敬。
當週遭的人每天都在持續跑步,看著他們快樂的神情和燦爛的笑容,一陣子之後,你也會想與之並肩前行!志工就是有一種特別的魔力~你會因為看到別人的笑容而滿足!你會覺得一聲謝謝比豐厚的酬勞還要無價!
簡保羅本身為一地區性志工協會執行長,他敏銳地知道特殊學校,肯定有特別的需求,所以主動前往瞭解,一旦瞭解就有著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而且特教學校的孩子們,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族群,所以需要以一顆願意+無私+操練的心投注其中。
當然,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也是簡保羅先生可以全心投入最重要的動力。
簡先生謙虛地表示:其實志工不是一份無償的工作,投身其中多年之後真正領會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
因為服務別人而看到自己有限的能力,卻也可以無限延伸。因為在特殊學校的特別經驗,擴展了未知領域的視野。因為以身作則而吸引到更多願意付出的志工,大家一起領略著施比受有福的滿溢。
在奇茂美術館,我們看到那麼多藝術家的美意、那麼多願意牽著孩子們學習的師長、那麼多熱心投入的志工......藝術把許多美好的事物連結在一起~為特教學校的孩子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