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源於醫、游於藝、慶甲子、真情意

Home

源於醫、游於藝、慶甲子、真情意

INTERVIEW 走訪藝術家
文:陳德霈

走進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一段 1 號,黃色的古老建築「台大醫 學院 / 醫學人文博物館」,有 一場特別的 6640 創意聯展: 源於醫、游於藝、慶甲子、真情意,用 12 個字精簡地介紹 了這一個展出活動的精神。

6640 是台灣大學民國 66 年醫學系入學的學號。這一班同學的感情特別好,大家畢業後各自在不同的醫療單位服務,但同學之間的聯繫一直非常緊密,不僅同學之 間有著深厚的情誼,連結婚後的另一半也非常融入這個團體。 各自成家立業有了小孩之後,他們希望聚會不僅僅是一頓簡單的餐敘,更希望融入 親子活動,於是在 2000/1/6 有了第一次親子音樂會,父母和子女一起表演、玩遊 戲同樂。隨著參與的家庭及人數逐年增加,最近幾年參與的總人數都維持在 80 到 90 人之間,最高紀錄曾經創下超越百人的盛會。由於大家的熱情響應,每年的同 樂音樂會成為同學與孩子們最期待的聚會。醫師們的工作當然非常忙碌,所有聯絡、策劃及執行的任務就由另一半全然承擔,所以 6640 班上的同學感情很好,6640 的後援會 ~ 家屬之間的情誼更是緊密。每年 的同樂音樂會表演項目皆非常的豐富,有音樂、話劇、武術及各種驚喜,這樣的家 庭聚會不僅讓上下、橫向的關係甜蜜聯結,同學之間的感情也持續恆溫。

活動設計隨著時光更迭一直有所改變,曾經有過包遊覽車或是一節火車廂的壯遊,但由於孩子們漸漸長大,各有自己的天空,聚會便由兩天一夜的行程濃縮為一天的 活動,大家樂於分工輪流主辦,也有核心單位全力支持,於是 6640 又回歸到原來這一班同學的聚會,而且經由分享的過程,發掘了6640 臥虎藏龍的一面,同學中 不乏才情兼備的藝術愛好及創作者,在藝術領域的表現亦可媲美他們專業醫師的正職。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骨科醫師戴瀚成的作品『行醫三十載』,上方是他在同學會中設計的一個創作,由大
家依照片的編號貼上,共同完成的照片拼圖,「長寬各66格,照片3999張,加上史懷哲就是班級的學號6640。」;下方是戴醫生以『醫師之像』這件雕塑為樣本,採背光式貼上全班同學的照片,影子形成6640,其中深色的部分是大家當年畢業的學士照,淺色的部分是後來行醫時的醫師照。這一幅深具意義的照片拼貼創作也在聯展揭幕式中捐贈給母校,由台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接受。

戴醫師去張家界旅遊時產生了 創作的靈感。他依據全球各地 摩天大樓高度的十萬分之一,微雕出只有 3.5 公分高的巴黎鐵塔,或是將 510 公尺高的台 北 101 微雕成 5.1 公分,超過 75座世界各國代表性的摩天 建築,加上25座懸浮山峰,若從上面俯視 而觀 ~ 電影阿凡達中的納美人居然躍入眼簾!

他曾有感而發地說:「摩天大樓之咒,人類的野心不斷與天爭高,或許終將觸怒天神,大樓變成石峰石柱。每座摩天大樓建造之時,是世界經濟過熱時期,建成之日,就是崩盤之時。」

我們真的很難想像,一位在忙碌的診間和開刀房手術台穿梭的醫師會有這麼多藝術創作品的呈現,戴醫師卻覺得在如此壓縮的時間中,藝術其實是為自己創造出一個舒壓的空間。

有兩位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人是戴醫師心中最崇高的偶像 :

德國醫師「史懷哲」早年刻苦力學,在柏林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精通數國語文學問淵博於 1913 年前往非洲,在蠻荒叢林中行醫達五十餘年,得到 1953 年諾貝爾和平獎,著有耶穌生平的研究、文明的哲學、原始森林的邊緣等書。

另一位是「德蕾莎修女」,她是世人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是投身於印度加爾各答為窮人服務。於 1979 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有感於他們一生為人類奉獻的德行,戴醫生將他們倆人的肖像運用廢棄白板剪雕成教堂模型,利用光影交錯完成「就是這個光」作品~參觀者手握著燈光遙控器,將光源切換至不同的方向,彷彿是早晨或是傍晚的陽光照射在非洲和印度大地,村落中的教堂、屋宅與居民的影子,形成史懷哲與德雷莎修女的面容。作品上方是火災
後的巴黎聖母院,用回收的吸管來象徵哥德式拱柱或管風琴,主要是為了架投射燈而做的裝飾,讓人讚嘆的不僅是藝術創作、人文精神以及科學角度。

同一幅創作,因為光源的方向而產生不 同的影像,可想而知,創作過程需要非 常精準的計算出光影之間的關係,猶如 一位外科醫師非常精準的手術,這一件 作品讓所有觀者讚嘆!驚喜 !

內科蕭潤生醫師及夫人郭麗玲女士有夫妻雙人書法聯展,他們謙虛地表示:每位同學都好有才華,參與的過程覺得充滿了感謝與感動!
和醫學相形比較,藝術這一條路是比較模糊卻充滿魅力的,夫妻兩人近年來迷上了國畫、書法、攝影與禪修。
蕭醫師說:書法主要是練就耐心,在書寫的過程當中學著吐納,用呼吸運氣,字體才能夠渾厚,他打趣地說道~寫書法的人比較不需要醫生,因為他們都很健康長壽

因為學習任何一樣東西都必須要反覆練習,所以在退休之前,他只能專注於學禪和書法,如果沒有時間提筆,他也建議可以「讀帖」,將古代大師的字帖讀到心裡、融入記憶,心領神會之後對自己提筆將大有助益,另外他還提到需要多接觸文學,才能夠提升自己的程度,近年來喜歡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他也參加了由連勝彥老師帶領的「傑閣書會」經常去看各家的展覽並參與展出。

耳鼻喉科陳正忠醫師移民到澳洲之後,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以進入藝術學校研讀進修,他的水彩作品「甦」,發想於讀書時大體解剖的經歷,合併電影故事 <倩女幽魂 > 的聯想,期冀醫學生感懷知識得自實習,裨大體捐贈者精神復「甦」源遠流長。畫中的白袍醫師帶領醫學生面對大體時的敬重,也是一種醫學教育的謙卑和倫理。

已經過世的鄭裕南醫師,曾獲得商業周刊評選為百大良醫之一,在宜蘭羅東人的記憶中是一位讓人懷念與敬重的復健科醫師,這一次在家人的協助下也提供了兩件手工木製家具展出。鄭醫師用榫接的方式為家人打造了愛的木工家具,樸實溫潤,展現出職人精神

牙科醫師張文懿「小紅帽的旅行」系列照片,呈現出不同時間和景點的紀錄,她說這一頂小紅帽特別上鏡頭,所以喜歡帶著它到處去旅行,也順便捕捉當下的風景和心情,她很開心可以和大家分享小紅帽的旅行故事,因為每一個畫面都有許多的美好與回憶。

特別樂於助人的小兒科王建雄醫師提前退休之後鍾情於攝影,還寫了一些非常實用的手機 APP 軟體 。

夫人楊芳卿的書法「讓愛飛翔」以及「高山看雲樓」筆鋒大器瀟灑。

詹鈺涔用陶土和釉料做的「太陽星星月亮」靈感來自於草間彌生的圓點藝術概念,做成燈具飾品之後,其光芒從孔隙中透露出繽紛的美麗童
趣。
另外她還有一作品「釋迦十大弟子」看起來類似版畫,但無論是立體或和平面呈現,她都能將陶土與釉料結合的常完美。

陳淑悧的油畫擅長以刮刀上油彩,她覺 得這樣更能呈現光與影的生動力量,她 筆下的「饗宴」似乎能用視覺挑逗著味 蕾,在空氣中品嚐到螃蟹的鮮味。 另一幅「豁達」: 沈浸於大海醉人的魅力之中 遠望~無邊無際,溫柔美麗 近觀~波濤奔騰,澎湃洶湧 她 有氣吞山河之勢 有包容萬物之量 浩瀚而豁達。

廖素華的粉彩「我們與花的距離~從秋天到春天」她覺得花園中的花各自綻放,在欣賞中不一定要摘下來,守住最愛的,這是一種今世的盟約,不見可欲的人最自在。謝葆真是「6640」的靈魂人物,在醫師們忙碌的工作背後,總有一雙溫柔的手將同學之間的情誼緊緊地牽在一起


「疏離與幻滅的靈魂」,她的創作理念主要是想要透過書寫來表達天下三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蘇東坡的寒食帖)創作背後的情緒。此三大行書之所以偉大不僅因其文字優美,其書寫時的豐富感情,更是成就其偉大的重要因素。

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是在東晉戰亂時代,文人雅士齊聚會稽山的蘭亭,在那邊曲水流觴,吟詩作對,以暢敘幽情。此快樂情境和正值戰亂時代呈現極大反差,也因此令人不勝感慨。

祭侄文稿的故事背景為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變,後攻打常山,當時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向外求援但終不見援兵到來,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被安祿山俘虜以逼迫顏杲卿就範,顏太守誓死不投降,其子季明也因此被殺害,遭砍下頭顱,顏氏一族三十餘人遇害。祭侄文稿便是在事發兩年後,顏真卿派人尋找季明的頭顱而寫下的文章,其書寫時的心情悲憤可想而知,有別於其他顏氏理性嚴謹的字體。

蘇東坡的寒食帖乃蘇氏被貶到黃州時,仕途最坎坷時之作,鬱悶的心情加上居住條
件不佳,有感而發,而寫下此篇文章。
整件作品中,她以自運流暢書體表達蘭亭序作者心境在亂世中的片刻歡愉。以清朝
大書法家張瑞圖方筆的書體,不斷堆疊重複書寫來表現顏真卿憤怒的心境。最後以
臺靜農教授波磔的澀筆字體表現出蘇東坡苦澀的心境。

另一件作品「燈影閑情」,是謝葆真用鋁線搭配 LED 燈做成的燈具。她說:鋁線是我的筆,燈影是我的墨水,燈具是我的紙張,以此表現書法多變的線質。

陳宏勉為當代篆刻與書法大師,在這一次的展出中,他特別為英年早逝的陳惟浩醫
師協助製作了他的篆刻印存,悠遊於篆刻之氣、勢、情、韻,追求印中的和諧之美。

每個人都有疼痛的經驗,台大醫院麻醉科孫維仁教授專研疼痛治療近三十年,是國內疼痛治療的先驅,以病人為中心,讓受傷病患不再受疼痛折磨,樂於扮演「止痛達人」,他也是同學中的奇葩,在展場中偌大的布面海報上就有他的提筆:六六年浮生一夢,四十載風城掠影。

他不僅書法寫得相當好還會太極拳、拉二胡呢!

透過藝術創作來認識這些醫師不同的面貌,欣賞他們將藝術融入生活、調劑生活、
美化生活!
我們也學習到 6640 他們認真地經營同學之間的情誼,不僅是自己、家人和孩子都
因此而有了很好的溝通與聯結。
畢業後行醫三十載,大家揣度著要用什麼方式來一起歡度一甲子的生日呢?
於是發想舉辦這一次的創意聯展,做為 6640 人生里程碑的見證。

 

 

 

 

骨科醫師戴瀚成的作品『行醫三十載』,

台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接受。

『醫師之像』是台大醫生邱文雄於 1969 年,依泰德美術館The Doctor油畫來雕塑,一位鄉下醫生在病童家看診,醫師對病童的呵護和關注為主題。台大醫學院將這件作品安置在博物館,提醒醫者~要以豐富學養經驗和愛心作最妥切的醫療。

依張家界的地貌組成「阿凡達 之巴比倫塔」

電影阿凡達中的納美人

一幅創作,因為光源的方向而產生不同的影像,

一幅創作,因為光源的方向而產生不同的影像,

內科蕭潤生醫師及夫人郭麗玲女士夫妻雙人書法聯展

耳鼻喉科陳正忠醫師,他的水彩作品「甦」

鄭裕南醫師,愛的木工家具,

牙科醫師張文懿「小紅帽的旅行」系列照片

小兒科王建雄醫師夫人楊芳卿的書法「讓愛飛翔」

 

詹鈺涔一作品「釋迦十大弟子」看起來類似版畫,

陳淑悧她筆下的「饗宴」

廖素華的粉彩「我們與花的距離~從秋天到春天」

謝葆真的書體

另一件作品「燈影閑情」,是謝葆真用鋁線搭配LED燈做成的燈具。

陳惟浩醫師的篆刻印存

陳惟浩醫師的篆刻印存

創意聯展

  • 分享到 Facebook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 分享到 騰訊微博
  • 分享到 Google+